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人物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张永:安全教育需求V.S知识与方法误区
TAKE30陈菁:被刷屏后,看看行动派怎么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人物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观点二
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张永:安全教育需求V.S知识与方法误区

    据中国寻子网站“宝贝回家”统计,从2007年成立至2013年5月,该网站共收到全国寻子登记5000多条,其中90%是因为监管缺失导致孩子被拐走。

    在转发微信微博,亮出一个态度或者宣泄一种情绪之后,有没有想过,在立法和实践的冲突解决之前,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除了满足他们马斯洛理论的吃饱穿暖的需求,甚至是吃好穿好玩好的需求,在平时花过多少时间去学习或了解一些有效的预防拐带的方法,或者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防拐措施呢?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安全防范知识是不是已经太陈旧了呢?你对孩子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是不是还是他们的“菜”呢?你还在跟孩子强调“不和陌生人说话”或“不吃陌生人东西”吗?

    你还在告诉孩子“走丢了以后要原地等待”吗?你还在教孩子“遇到坏人要大声呼救”吗?

    如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自己也可能正处在安全教育的常见误区之中。

    1.不要再强调“陌生人”概念

    对于孩子来说,“陌生人”是一个模糊且无效的概念,小区里每天见面的门卫叔叔是“陌生人”吗?经常来送快递的快递员是“陌生人”吗?不认识的人,跟孩子玩了1个小时,还算是“陌生人”吗?……

    解决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人员名单”,帮助孩子确认哪些是值得信赖的“守护人”,哪些人应该像客人一样对待,既不失礼貌,又不过分亲密。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无法区分什么样的人是坏人,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不能把孩子教育得像刺猬一样对外界处处设防,这样反而会增加他的受害性。

    2.不要再强调“原地等待”

    孩子在他认为“原地”的地点等待,但丢失孩子的家长并不知道这个“原地”在哪里。再比如,6月12日南京小学生与家人在地铁走失的案件中,如果遇到移动的交通工具,“原地”的概念就更经不起推敲了。

    解决方法:恐惧来源于未知,走失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伤心哭喊,招来坏人。如果他们知道走丢了该怎么办,就不会盲目,从而降低遇到人贩子的概率。家长在平时可以与孩子约定紧急集合的地点,A点作为第一选择点,再约定一个备用的B点,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或突发灾难就到集合点。

    3.不要再不分情况地强调“大声呼救”

    如果不观察周围的环境和犯罪人的情况,而一直大声呼救,极有可能造成孩子遭受升级的侵害,这种无效的呼救是应当避免的。

    解决方法:根据情况引导孩子进行试探性呼救、持续性呼救和终止呼救,该示弱的时候示弱,先保护自己,再寻求呼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