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自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封面报道
   第12版:视觉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非市场化是大额捐赠外流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不能成为孤岛
让造假者无处藏身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自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封面报道

第11版
封面报道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6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非市场化是大额捐赠外流的主要原因

    年初有报告称去年中国八成大额捐赠流向国外,此事立刻引发舆论哗然。此后,又有报道称,造成大额捐赠外流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私人公益信托政策配套不到位,以及公益行业专业度欠缺等。诚然,这些原因都是造成大额捐赠大量外流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就笔者对中国公益行业近几年的观察与研究来看,真正导致大额捐赠大量外流的原因在于中国公益行业非市场化的环境。

    2014年,香港商人陈启宗在捐赠哈佛大学3.5亿美元惹出争议后接受采访时曾称“在内地行善像自讨麻烦”。陈启宗的这句话道出了实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的公益组织都是非市场化运营的,尚不懂什么叫“亲近客户”(customer intimacy)。

    据笔者了解,在公办公益机构那里,捐赠者极易遭遇官僚作风,捐赠者不能要求对方做事,而是要求着他们做事,恳求他们把钱用到正道上,或者捐赠者也可以亲力亲为,自己把事情办好,然后再求他们来站个台,收点费用。

    而就草根公益组织而言,实力大都很弱不说,捐赠者也经常会碰一鼻子灰:捐赠者不能对项目提出任何看法和意见,否则就会被指责为干预机构独立运作,影响机构慈善宗旨,甚至被贴上“奇葩”的标签。

    此外,捐赠者还不能向公益组织提出任何稍带商业目的的要求,比如联合推广产品,或合作运作有社会价值的商业项目,否则就会被指责为借公益谋利,被各类道德高尚人士骂得体无完肤。

    最后,公益行业的不规范运作也是有目共睹的。捐赠人在给了钱之后,甚至都没法查到钱被用到哪里去了,就更别提收到账单,拿到感谢信了。

    面对这种状况,试问有哪个满腔热血的捐赠人会不窝火?有哪个一片赤诚的捐赠人会不愤怒?有哪个满心希望的捐赠人会不失望?

    相比之下,外国机构的客户服务就宛如海底捞火锅一般了。捐赠人坐在家里就有人轮番上门拜访,提供明确、完整、专业的项目材料。捐了款后,捐赠人能在基金会下设立一个专属自己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onor-advised fund)。捐赠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资金用度支招。基金会一方会派出客户服务经理,提供一对一服务,详细记录建议,尽可能参照执行。捐赠人完全不用担心善款被滥用。他会定期收到基金会提供的账单,每一笔开支都列得清清楚楚。此外,基金会还会不定期地邀请捐赠人参加机构举办的活动,并给捐赠人寄送基金会的内部材料。对于个别大额捐赠人,基金会客户服务经理定期拜访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捐赠人提出商业合作方案,只要不违反基金会的公益宗旨,自然也是可以考虑的。基金会里也有专业人士负责这块业务。

    总之,外国的基金会只想干一件事,让捐赠人真正体会宾至如归的感觉,舒舒服服地把公益事业干了。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市场洗礼,是市场竞争的胜出者。相比之下,中国的公益行业还是极为原始的状态,市场化改革尚未推进。受此影响,公益组织大都效率低下、行政味道严重、市场意识欠缺、服务能力几乎为零。这种状况自然是会把捐赠人轰出门的。所以,推动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褚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