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益的国际性担当 资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 纵观NGO组织发达的国家,有一种趋势,就是NGO成长到拥有了相当的实力之时,就会迈出国门,实施外向型援助项目,走国际化路线。反观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舞台上还看不到我们NGO的身影,这与中国当今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而最近看到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的《中国人,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多做点什么吗?》一文,其中介绍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尼泊尔救灾以及历年来在世界各地从事公益的情况——从2005年1月联合国际美慈组织向印尼海啸灾区捐赠药品开始,扶贫基金会的身影在多次海外灾害中出现,包括巴基斯坦地震、海地地震、埃博拉疫情等。 在此次尼泊尔地震中,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众多公益组织以及诸多善心人士,又一次走出国门,展现了公益的国际主义精神。这让我们中国公益人很为自豪,自豪的并不是贡献有多大,而是公益担当情怀有多大。 公益要为和谐世界助力。我们不能将公益政治化,但不等于公益脱离国家政治的需要。在和谐世界建设过程中,公益也折射出国家政治理念、政治策略、政治格局,公益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要顺应国家政治的走向、时代发展的要求。关注国际事件,适时行动参与,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发展、交流和互惠,这既是世界视野,也是软性外交。 公益要为经济合作搭台。企业做公益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树立了企业形象,打造了企业品牌,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公益组织到国际做公益慈善是同样的道理,能够为经济合作搭桥铺路、拉动经济。我们不能狭隘地只进不出、只受不予,这太不符合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了,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公益要为文化交融出力。国际文化交流本身具有公益性,公益从文化交流入手本身具有国际性。现在我国公益还大多表现在济助方面,文化性的、倡导性的、交流性的还较少。国际化包含文化的互融。一切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理念、普世的伦理应该全人类共享。通过公益促进文化交流,变文化力为生产力,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公益的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