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龄化问题正在困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欧洲,德国的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据统计,至2011年末,德国有250万老年人口需要照料,他们中的30%住进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2000所疗养院中。预计到2030年,德国的老龄人口将增长至340万。在德国,越来越多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不与他们的家人同住,代际沟通正在缺失。 霍斯特·克伦巴赫(Horst Krumbach)看到了这一危机。19年前,在德意志银行工作的他辞去工作,投身养老行业,后来创立了一家德国社会企业——“代际沟通”(Generationsbrucke)。 属于老人的幸福时刻 以前在德国,很多养老院和幼儿园之间经常会有交流互助活动,他们的交流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幼儿园的孩子经常去养老院,表演些唱歌、跳舞之类的节目;而养老院的老人,半数可能会有点兴趣,半数也许只是在那里打盹。这就是德国从前固有的老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而这种模式通常并未达到真正互帮互助的效果。霍斯特创立“代际沟通”的目标,则是如何使老人和孩子能够发展起长期的互动关系,让他们深入地相互了解与互帮互助,而不是单方面的形式化付出。 在德国,养老院的硬件是很好的,因此他们的护理措施几乎不存在问题。然而,被周全地护理并不能使老人得到全面的幸福感,除了无忧的物质生活,他们心灵深处也许更渴望着晚年生活里的幸福时刻出现,而这是需要被营造的。霍斯特想,或许只有孩子才能让老人打开心扉,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于是,机构设定了三条原则,以便孩子与老人深入长期地互助: 第一,孩子并不是去为老人献爱心,而是跟老人一起去创造、经历和生活,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个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即不是我要为你做什么,而是双方都要有平等的收获。 因此第二点是,机构要求孩子们都要规律和长期地去参加活动,8~12岁的孩子在一年的期限里,去养老院的频率可能是每个月或40天一次。他们每次去都有一个有针对性的老人,与他一对一地、长期地交流,而不是一个孩子唱歌、一堆老人去听。 第三,他们认为很重要,就是事前的准备。在孩子和老人第一次见面之前,机构就会跟孩子们介绍养老院的情况以及老人的情况,包括是否残疾,他有可能不太懂得你们的歌或者你们的手势等,这些心理准备需要做得足够充足,以免孩子们参加活动后发现,这和想象的不一样。 银行家的大转行 1984年到1996年,霍斯特在银行工作。那个时候,他带着40人的团队,做着金融、投资的工作。对他来说,这样的工作在年轻的时候是很有成就感的,可以去追求事业的目标;但后来,他感觉心灵上没有获得任何满足,甚至可能恰恰相反,因为他只是感觉钱包鼓了,每天过得并不开心。 1996年,他停下银行的工作,去一个养老院做助工,那时他32岁。当时他的想法是,大多国家都面临着老龄化的严峻问题。老年人越来越多,孩子越来越少。如何让孩子尽早知道,有那么一个社会群体是老年人,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同时让他们之间在生活上有交流,霍斯特认为应该在孩子与老人之间建一座桥梁,这样才能把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予以解决,而不只是靠政府。 霍斯特在养老院工作期间,感到那个地方有非常大的事业空间。这未必是护理老人的技巧,因为这也是一个专业,而他没有学过。但他可以把自己很多专业的管理知识,应用于建立一些社会企业,然后具体地帮助这些机构更专业地发展。这就是他当时的梦想。 霍特斯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在养老这个新行业里发展,从最初的部门主任,到后来成为副经理,再后来当了总裁,2004年他已经可以管理整个养老院了。而现在,他把一个个养老院当成一个个机构来进行连锁化管理。 机构的资本和运营 养老院在德国有些也是基金会模式,即基金会去管理养老院。而“代际沟通”实际也是一个基金会,所以霍斯特其实是两个基金会的负责人,同时负责养老院和代际沟通这个项目。 总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支持着霍斯特机构发展的资金:首先是各个基金会的资助;其次是他自己本来养老院的一些收入,虽然不是那么高;还有一些银行、保险公司也给予他一些赞助;最后,由于这个项目得到德国家庭部部长的欣赏,政府也会给他一些奖金、补贴等。在机构运营方面,这个项目的部分费用,包括劳资等,其实都是他自己另外一个基金会出的,这样成本很低,同时办公场地可以共享,因此在行政费用上也可以缩减。以上各方面资金支持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为自筹;40%来自基金会资助,包括外部的一些资助;20%是他个人收入的部分。 由于德国人工昂贵,霍斯特机构运营的支出,有70~80%的费用用在了人力成本上,其他成本都是很低的。因为德国基础建设的质量很高,所以不需要在维修等方面投入很多成本。 双赢的代际沟通 从项目活动现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们的表情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老人之前是从来不笑的,但他们第一次见到孩子就会马上有变化。照片里的一位老太太已经90岁了,在养老院的日子里她从没有笑过,因为患有脑部退化的疾病,她连自己的孩子都已经认不出来了。但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们去了,她马上就高兴起来。还有一位老人,以前给陪伴他的孩子居住的小区盖过房子,于是能够告诉这个孩子,你们家是如何盖起来,你的街区以前是什么样的。他们聊得很开心,因为都住在邻近的社区。 目前,机构设计的模式都是一年期的,孩子会陪伴老人一年。这些孩子一般处在两个阶段,或者是幼儿园最后一年,或者是小学三到四年级。他们并不需要唱歌跳舞,而是在一些活动项目与老人一起去做,他们自己也有很多收获。机构做的一些调查发现,孩子们的收获反倒比老人会更大。 去年,人们做了一个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孩子们归纳了自己收获最大的几个地方:首先,他们从未如此细致地了解老人们的世界,尤其这些老人并不是他爷爷奶奶那一代,也许还要更年长一点,相当于隔了三四代;其次,由于隔代的生活经历,孩子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非常不同的人生,每个老人的生活经历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最后,孩子们从未发现自己的价值如此大,自己能够做这么多事情去帮助老人,老人很开心孩子也能感觉得到。这三个方面的收获,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性,来自孩子家庭的支持度也是非常高。 由模式变成运动 霍斯特同时也在社会上建构他的支持资源。他认为这个机构的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个项目来促进整个德国社会的变化。这样的模式在德国并无先例,但之后很快发展到了十几个城市。他在建构大的支持系统的时候,会去调动一些公共资源,发动很多人去支持这件事,使之成为一种运动。人们的价值观被改变,他认为是更重要的。 在活动照片里可以频繁看到一位中年男子。霍斯特介绍说,这是一位在全德国知名度很高的电视主持人,他们邀请他为机构做项目代言,并进行宣传,他的妻子也经常来参加活动。现在,他已经是一家德国电视台的台长了,由于是主持人出身,他几乎是在全欧洲境内最有实力和美誉度的电视台台长,因此他们邀请了这个人,也是发动政客的资源。 一位美国的基金会创始人曾经对霍斯特说:“什么时候你们的机构算作成功?就是当所有人都感觉你们机构的工作无处不在,被你们淹没了,这时你们的工作才能算是成功的。”也就是说,这个工作必须变成一个运动,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这样才是真正有效果。换句话说,不只是具象地帮扶效果,而更多的应该是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社会政策的改变。 (据《社会创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