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组织架构
   第03版:
   第04版:慈善家榜单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新常态下的中国慈善家使命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组织架构

第03版

第04版
慈善家榜单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新闻内容
2015年04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新常态下的中国慈善家使命

    伴随着第十二张“中国慈善榜”的发布,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客观回望2014年的中国慈善进程。

    回望是为了前瞻。

    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出台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文件。

    三个月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因亮点颇多引发海内外媒体及民间的大量解读。这份提纲挈领的报告,让人们感受到2015年中国的发展轮廓。其中有8处内容涉及到社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等等。

    社会组织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回顾2014年,全国社会组织在“民政系统落实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背景下,数量上比上一年增长了近10%,到2014年底,总量已经达到60万个。慈善组织数量和规模随之日益扩大,基金会和县以上慈善会数量达6400多家。

    与上述相呼应的是,2014年中国的慈善捐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全年捐赠总量预计超过1000亿元。普通公众的捐赠在现代支付工具的帮助下,较往年更为活跃。同时,大额捐赠愈发突出,亿元级别的单笔捐赠大量涌现。据中国慈善榜办公室的统计,超过20位捐赠者贡献了1亿元及以上额度的善款,且多数都是单笔捐赠。

    捐赠——无疑成为民间力量参与民生改善尤其是社会救助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不满足于捐赠的简单诉求,进而希望将多年的经商理念带到慈善领域,他们在将财富转化为公共利益的同时,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思考如何让资本保值增值,如何更专业、可持续地将公益项目运作下去。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来看,从企业家到慈善家,这种身份的转变及跨界的探索也正契合了“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2014年春节前夕,老朋友曹德旺送了我一本他的《心若菩提》,他说要告诉美国人,中国的慈善家不是土豪,要发出代表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在此之前,我与曹德旺还有马蔚华、王振耀等到美国夏威夷参加了东西方慈善论坛,一同结识了美国公益领域很多顶级的人物,真实感受到中外慈善环境的差距。

    在美国,大家公认捐赠者是道德高尚的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国内却并非每个人都认同。而公众教育,正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很多人仍习惯性地以为,社会问题只有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才能得以解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推动,这种观点显然失之偏颇。在“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的倡导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等社会创新模式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极传播的观点和信息。中国慈善榜历经十二年的努力和找寻,其意义,早已不仅仅是一张榜单。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个体的慈善行为都不该被遗忘,每一件推动中国慈善进程的事件都应该被记录。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感谢一路走来的伙伴,感谢为中国慈善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