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至2015年3月23日13时 1.你在什么时候比较关注环境问题? A.一向很关注,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57.60% B.感受到处于污染环境中时,比如所在的城市出现雾霾天的时候。 39.49% C.不太关注,一个人对大环境改变影响有限。2.91% 2.你比较关注哪类环境问题? A.大气污染。61.73% B.江河及城市地下水等水体污染。 35.27% C.土壤污染。3.00% 3.你愿意为改善周围环境做出哪些改变? A.以身作则,采取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71.39% B.勇于质疑,敢于向身边造成污染的个人和企业提出疑问。21.20% C.监督上报,主动依法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公益组织自行检测周围空气、水源及土壤质量的活动,将不正常数据上报有关监督部门。7.41% 新年伊始,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该纪录片仅在上线当天就获得了近亿次的网络点播率,也因此引发全社会围绕雾霾和环境问题的激烈讨论。但在讨论的热潮过后,一切似乎又回归平静,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为迫切解决的环境问题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因此,新《环保法》在明确政府部门责任、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方面之外,还用了大量笔墨强调和倡导全社会、全民共治理念,鼓励个人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这也被视为《环保法》修订的一大亮点。 为保证公民环境信息知情权,新《环保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除了监督、举报之外,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为周围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新上任的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也指出:“环境污染治理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转变那些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 面对急迫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公益时报》联合新浪网、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面对环境污染,你做了什么?你是否只在雾霾天才会“声讨”环境污染?你是否愿意为改变周围环境做出切实的改变? 本次调查自3月19日18时开始,至3月23日13时,共有1066名网友参与。近六成受访者(57.60%)表示一向关心环境问题,并在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近四成受访者(39.49%)则表示在感受到处于污染环境中的时候关注环境问题。而受访者所关注的问题种类大多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仅有3%的人群关注土壤污染。 在被问到愿意为周围环境改善做出哪些改变时,超七成受访者(71.39%)表示愿意“采取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而“敢于向身边造成污染的个人和企业提出疑问”的受访者仅有两成(21.20%)。 网友留言: @金晨音乐工作室:如果说依靠人性的自觉尚不可取,起码加强监管和立法总是可以依靠的,又或者,如果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不再将自己高高挂起,并且开始行动,为这个世界,为我们的孩子,一切将会改变! @youngjay龙:很多人叫嚷着“政府不作为,我们要环保”,但是说到使用新能源,然后水电公交都涨价,就没几个人愿意了。 @绿色行安近怀远Alerm:12369打不通,这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啊,不能让这个举报平台成为了摆设。 @无畏阿为:环境保护并不是哪个组织或个人的事情,它是全体民众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明确责任和义务。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负有监督的责任,而排放者有清理的义务。对于处置不当的要加倍惩处,不能以为政府罚了款了就意味着义务转移了。 @生态梦人: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单位和个人,在利益驱动下,违法排污染仍很突出。有的私设暗管偷排,有的对排污在线数据进行造假,有的用灌车异域偷排,有的用渗漏的方法往地下排污,可谓五花八门,什么样的排污方法都有。 ■ 本报记者 高文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