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做公益?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一部分合法财富捐赠给陌生人? 我们经常听到国人各种不捐赠的理由,比如,不信任公益组织,他们资金使用不透明、项目报告反馈不及时等。那么美国大众捐赠比例高达80%,是否是因为他们的公益组织在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以及项目反馈上比中国做的更好? 记得几年前在访问夏威夷的公益组织时,我曾问夏威夷联合劝募的负责人:“你们是如何向小额捐赠人反馈的?”他回答说:“我们会在网站上公布财报,捐赠人可以上网看我们财报。”我接着问:“除了这个以外,你们还反馈什么?”他说没有其他的了。我接着追问:“那么他们为啥要给你们捐钱?”我印象中他停顿了好一会,然后回答说:“如果自己去找那些公益组织,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公益筹款机构,他们把钱交给我们,我们会最有效率地找到最符合他们捐赠期望的公益组织。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把钱捐给我们,可以捐给其他的筹款组织,但我相信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在他的回答中,我认为隐含一个假设,即他们认为,美国老百姓捐钱出来做公益是当然之义,需要考虑的只是要捐给哪个公益组织。 去年,我再次访问美国时拜访了一些美国的慈善家,印象深刻的是韦茨先生,他资助了几十个公益项目。我问他:“其中有多少项目会给你们反馈项目报告?”他说:“虽然我们也很希望看到项目报告,但大多数都不给我们反馈。”我又追问:“那你为什么继续捐钱支持他们?”他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我们捐赠资金,其实在生活上并没有做出更多牺牲,不应该对他们生气。而我们能成为有钱人,是美国给了我机会,我需要给这些人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记得在微信朋友圈上曾经看到一篇《生命的意义不单是幸福》的文章,一个著名的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在渡过纳粹集中营的非人生活后写了一本名为《生命的意义》的畅销书,书中他总结,对于人来说,生与死的差异在于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生存的意义来源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爱。文章中还说,“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我的体会是,给予和分享就是捐赠的意义本身,给予和分享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价值感和意义感。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合法财富分享给陌生人?因为给予和分享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意义感源于价值感,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分享和给予为我们的存在赋予了价值感,进而也就获得了个体生命在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意义感。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真正开始让捐赠和分享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移动社交公益时代正在到来。 截止到2014年12月份,我国有6.48亿网民,其中85%的用户是用智能手机上网,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真的到来了。根据专家对美国网络捐赠的分析,网络捐赠和网民数、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以及网民对公益组织的信心正相关。而我们看到今天已经有超过3.61亿网购用户,55%的网络用户非常信任电子商务,同时我们也看到60%的网民非常乐意在互联网进行分享。整个互联网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网友的分享精神,比如微信朋友圈的背后就是网民的这种分享精神。 腾讯公益平台的7年探索,证明分享财富正逐步成为新的趋势。2014年腾讯公益平台有超过500多万人次的网友参与捐款,筹集资金超过1个亿,而这个平台募集第一个1亿的善款用了3.5年。我们发现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最主要的捐赠用户都是85后、90后,他们占了80%。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85后、90后,正如他们的消费和购物观念和老一辈人不一样,他们的财富观念与老一辈人也不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更乐意分享,也更乐意捐赠的一代。他们会倾向于认为分享和捐赠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社交的公益正在成为流行趋势。去年我们开发了“一起捐”这个公益产品。无数次,我们被朋友圈中的捐赠项目刷屏了。筹款的力量来自于朋友圈的力量,来自于分享的力量,来自于熟人的力量。“一起捐”背后是基于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社交后面天然的信任。希望我们公益人更跟多地关注移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为核心的移动社交加上互联网内化给85后、90后身上的分享精神,最终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公益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