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介绍和解读了2014年社会救助、教育、扶贫、残疾人等民生保障情况。 营养改善计划 受益学生3200多万 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划》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儿童,研究提出了提高新生儿出生健康水平、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加强儿童卫生医疗保健、增强儿童教育保障能力、加大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5方面的22项政策。 这些目标当中,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尤其被公益慈善行业关注。 据鲁昕介绍,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共有30个省份、1315个县的13.4万所学校进行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受益学生3200多万人。 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72亿元,2014年11月起将营养膳食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了近300亿元用于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目前已有65%的学校实现了食堂供餐。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继续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一是加快推进食堂供餐,确保食堂建成后尽快为学生提供正餐。二是加强管理,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确保孩子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三是推动营养餐立法,为营养改善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鲁昕强调。 “8+1”社会救助 制度体系建立 社会救助方面,2014年也取得了重点进展。 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规范了社会力量参与,这就是俗称的“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窦玉沛强调:“《暂行办法》的颁布施行为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实现了社会救助从制度‘碎片’到衔接整合,从部门分割到资源统筹,从城乡二元到协调发展的转变。” 据窦玉佩介绍,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7089万人,城乡低保资金支出达1538.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101.48亿元;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全年共启动3次救灾预警响应和28次救灾应急响应,帮助地方妥善安置紧急转移群众700万人次,全年共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 常规救助之外,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也已开展。去年10月份国务院提出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在救助的内容上突出强调综合施救,除了给资金、物资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慈善组织、社工组织的作用,对被救助者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帮助。 据窦玉沛介绍,今年民政部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主要搞好救急难试点工作。目前,民政部正在和财政部一道进行救急难的综合试点,就如何及时监测发现、如何及时报告受理、及时转办转介进行探索。 社会扶贫创新之年 “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这是洪天云对2014年扶贫工作的总结。 精准扶贫方面,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了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社会扶贫方面,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首个扶贫日期间,各地普遍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扶贫日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省级层面在扶贫日期间募集社会扶贫资金超过50亿元。 此外,2014年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金融扶贫方式得到了创新。 8533名残疾人 走进普通高等学校 残疾人帮扶方面,据程凯介绍,2014年有588万各类残疾人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有8533名残疾人走进了普通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了1182所学校(中央资金47亿元),基本实现人口30万以上、残疾人数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教学校。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上升到72.7%。”鲁昕特别强调。 此外,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还指出,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还启动实施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三年内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从72%提高到90%以上;同时在残疾儿童较多的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让残疾儿童有较好的随班就读条件。 ■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