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启迪富人慈善的资本精神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启迪富人慈善的资本精神
——读卢德之《让资本走向共享》

    日前,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的新作《让资本走向共享》出版。作为《走向共享》一书的姊妹篇,这本新书是卢博士进行资本精神研究和投入慈善实践后最新探索的理论成果。

    全书十个章节,从首先抛出“让资本走向共享”的命题背景,到重申“资本是一种特别的财富,一种能带来新财富的财富,资本创造的财富应当为多数人服务。资本、多数人原则背后蕴藏的就是资本精神与共享思想”,并推断:“资本文明有两大推手,一是资本,二是多数人。资本是基础,多数人是方向、是目标”,再从全球大趋势印证“资本可以走向共享,也必须走向共享”的主张的合理性,进而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把握共享思想的五个关键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慈善既是让资本走向共享的一种重要动力,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读完全书,不禁令人联想一个多世纪前美国慈善初兴的景象。1889年安德鲁·卡内基即将成为美国钢铁大王之际,在《北美评论》发表了后来影响美国一个时代慈善潮流的《财富的福音》一文。1900年卡内基隐退成为全职慈善家,到1919年84岁辞世时基本捐完了他拍卖自己钢铁帝国所得的4.8亿美金,践行了他有生之年将财富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的诺言,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慈善之父。

    而卢德之在捐亿元巨资成立华民慈善基金会前一年就著有《资本精神》,进入慈善行业后又陆续出版《论慈善事业》和《走向共享》。回顾他近年来在慈善行业开展的项目、资助的课题、与国际慈善界开展的互动交流,从发掘资本精神到架构让资本走向共享的慈善理论体系,卢德之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国慈善业的发展实践。也许现在称其为中国的慈善之父可能尚早,但誉为中国当代的卡内基并不为过,他的这本新书值得向中国所有的财富拥有者推荐。

    对于如何发展当代资本文明和慈善创新,《让资本走向共享》一书阐述了投资与现代公益的关系、社会影响力投资、公益信托、家族基金会等热门话题,提出了他所认同的资本走向共享的路径。卢德之在书中宣称,“我把让资本走向共享当作我们的一项伟大使命”,并且判断,“我觉得,东方文明已经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而且到了让东方智慧在资本走向共享的过程中发挥伟大作用的时候了”,还自告奋勇把其推崇的家乡“湖湘文化”转型目标就定在了共享:“什么是促进湖湘文化转型的工具?……那就是资本精神。湖湘文化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走向共享。”在结语中他还进一步概括表述,“资本才是创造财富的源头,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大多数人服务是资本精神的最好体现,现代慈善是最好的通道”,并升华为“共享是中国发展的旗帜,必将是世界发展的旗帜”,还表述了决心:“对此,我相信,也更加充满期待,并将为让资本走向共享而不懈努力!”

    卡内基劝善有方

    我认为,提出慈善是“让资本走向共享”的重要路径观点很好,但如何推动私有资本走上慈善共有之路,如何激发富人乐于让其资本与大多数人共享,书中似乎还没有阐释出具有说服力的动力激励机制。

    在这一点上,卡内基的《财富的福音》从清教徒思维模式,告诫人们“如何恰当地管理财富,以使富人和穷人之间依然可以保持兄弟情谊、和睦相处”。他比较三种财富处置模式的优劣,提出富人应“把所有的剩余收入简单地看成是社会委托自己管理的信托基金,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管理职责,依据自己的判断将钱财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事业”,并劝诫富人“拥巨富而死者耻辱”,“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这些引导非常有效。

    那么,对于今天大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富人来说,如何激励他们将私益的资本变成共享的财富,尤其是当前中国仇富、对慈善捐赠习惯性进行道德审问、私有产权保护法律环境还不够成熟的大环境下,如何让那些已习惯于拼命花钱购豪宅、炫富的土豪转向“拼命地为神圣事业花钱”,让他们觉得财富走向共享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我觉得还需要更充分的理由和易于接受的角度来说服。

    各国资本观点对比

    当然,作为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书中也有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讨论。卢德之认为资本是中性的,“因为掌握资本的人的好坏而表现出善恶两面性”,“资本是带来财富的财富”,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观一致,我们也都认同。但认为“资本才是创造财富的源头”的判断,其表述句式过于恳切,这与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创造剩余价值的理论相左,当然马克思对资本的一些表述是否符合今天的实际我们当然也需要再讨论,但用限定性的词语“才是”来表述,把资本作为创造财富的唯一来源,与今天我们把资本之外的劳动、科技、文化、管理等因素都当作财富创造来源的观点相比,还是有一些偏狭。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让资本走向共享》与2014年的畅销书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一起阅读,会发现当代中国人和欧洲人对资本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对如何共享资本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与礼赞资本精神的卢博士不同,皮克迪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怀疑和担忧:“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他用大量的数据来证实几十年来世界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他提出的资本走向共享的办法不是慈善,而是征收高税率的资本税。《经济学人》杂志称皮克迪为“当代马克思”,经济衰退的欧洲人今天从马克思理论中寻找灵感,而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道路、凭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而跻身世界贫富悬殊最大国家之一的中国,其企业家思考的均贫富路径却是慈善,不同思维模式的背后隐藏着极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

    送给中国富人的最好礼物

    作为有博士学位的企业家,卢德之博览群书,洞悉今天世界经济社会的变化,有很深的学术功底,研究过资本论,善于构架宏大的理论体系,建立自己特色的话语,他的四本著作从发现资本精神、到推动资本走向共享、到探寻当代慈善路径已足以构成一个新时期的中国慈善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卡内基前后两篇文章编成的《财富的福音》比起来,其理论构架和创新话语,已经远远超越,我相信,随着他不懈的慈善实践和理论探索,让资本走向共享的理论也将会和卡内基影响美国慈善一样,影响今后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投身慈善。

    卢德之的慈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同,徐永光评价说:“卢德之是一位既出钱,又出力,还出思想的人”,“是中国企业家走向现代职业慈善家第一人,是中国在世界范围拿得出手的真正的慈善家,是能够对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导者”。洛克菲勒慈善顾问组织首席执行官梅丽莎·A·博曼博士也高度评价他在理论上的创造:“他挑战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意识到,慈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革命,一种由自我反省开始到慈善作为自愿行为的内在过程。”

    我曾在多个讲授慈善筹款的课堂上向学员推介,卡内基的《财富的福音》是拜访企业家最好的礼物,而如今我建议还要带上本《让资本走向共享》,用这本中国人写的启迪富人做慈善的书作为礼物,或许更有价值和说服力。

    (作者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