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做一个简单的好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
做一个简单的好人

    黄如论是一个低调入骨的人,无论是在商业,还是在慈善领域。

    “事业成功了我就应该用更多的财富支持社会的发展,支持那些应该帮助的人,为他们多做点好事,好人总有好报。”谈及做慈善的初衷,黄如论总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述,“做我应该做的事”,相信“好人总有好报”,“财富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的”。

    关于黄如论的新闻甚少,他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名人,也远离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正是他“讷于言,敏于行”的态度,赢得了世人的敬意。

    做企业、做事情,总归先做人,而黄如论一直坚持的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人人从小都会学到的基本美德,但这些坚持一辈子却不易。黄如论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字,也用来时时提醒自己:

    “诚信乃创业之本,育人为立国之基,融二者为一体,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营之道贵在把握时机,既要勇搏善战,又需严谋明断。创业与守业不仅要审时度势、缜密的思考与果敢的追求,还须时刻谨记守信用、重诺言,做事诚恳,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方能信孚中外、近悦远来。正直的人,也是诚恳的人,他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同时还应承担社会道义之责任,古今中外皆然。”

    编者按

    2004年初,《公益时报》中国慈善榜在国内首次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拿出一张令公众信服的榜单,更是要探寻榜单背后的企业家精神和价值观。

    2015年,中国慈善榜进入第十二个年头。它所见证的不只是一次次捐赠数额的增长,也是国内慈善理念、公益运行机制、企业家慈善态度的日益成熟。

    即日起,《公益时报》将对历届慈善家进行回访,记录他们的故事、分享慈善的理念。

    “没有奇迹,是智慧和勤劳

    所致”

    “我是穷苦人出身的嘛,家里原来很穷,但是今天的成功,也靠着政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靠着这个社会对我的支持。所以说事业成功了,也不要忘记曾经帮助我的人,也不要忘记需要我们帮忙的人。”今天的黄如论,可以把成功和行善轻描淡写地一句话概括,可是这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人生经历和他从中坚守的一个又一个简单又不简单的价值观。

    黄如论出生于福建连江一个小渔村,从小由祖母带大,老太太信佛,多年中反复告诫他“不要骗人、害人、欺人、诈人”、“慈悲为本”。从农村走到城市,黄如论结识了很多退休的老干部,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临危不惧、说到做到”。

    黄如论从小就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牢记了一个最简单质朴的道理,什么是好人?“人嘛,做人不是金钱多了就是好人,他最主要的是一种热心、爱心,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社会,爱这个人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大多经历过贫穷、辍学、年纪不大就走向社会,黄如论刚读到小学六年级就被迫辍学,丧失了继续念书的机会。1986年,只身前往菲律宾淘金。“记得那时候没有知识的我在异国他乡寸步难行,因为不懂英语,进出海关面对全是英文的卡片我非常尴尬。”

    1991年,他返回家乡,开始投资房地产业。上世纪90年代末,黄如论的世纪金源集团将重心转向北京市场。目前世纪金源集团正在向饭店和商业领域扩张,已拥有多家五星级饭店。2008年,黄如论有两个大动作:矿业开发和旅游地产开发。为此,黄如论采用控股收购“华侨大厦”的模式,在云南省腾冲收购一家私营采矿企业,按照“世纪金源集团”的操作模式加以改组。这样一来,“世纪金源集团”就产业规模和内在的容量而言,已经形成了房地产开发、星级大饭店、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资本运作、矿业开发和物业管理六大支柱产业。

    对于世纪金源的成功,用黄如论的话来说,“没有奇迹,是智慧和勤劳所致”。每到一地投资,集团都是一直秉承“不囤地、不圈地、不炒地”的原则,用最短时间完成开发项目,用合理的价格销售项目。这样的企业势必会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支持,企业品牌也随之树立起来。

    “看到没有书读的孩子

    我会心酸”

    事业成功的同时,黄如论也开始了他的回报。“这辈子赚的钱,下一代都花不完,既然如此,那就多做点慈善吧,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黄如论对自己的财富有清晰的规划:总值的1/3用来做慈善。

    “企业做小了是自己的,做大了就是社会的。”一次活动后,他对《公益时报》表示面对。黄如论非常平静,正如他平常所言,金源集团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个地步,金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符号,再多的钱也是一样。捐给社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黄如论一直坚定地认为他的成长得益于父老乡亲的滋润、养育和关爱。因此他在富裕之后,乐于回报社会,特别是乐于回报养育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这种回报也是故乡故土教给他的“要做一个好人”:“不能说我的捐赠一定能够解决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我还是很高兴地看到,许多受我捐助的人渡过了难关。许多孤儿的生活因此过得好一些,许多失学的儿童在我捐建的学校读书,许多孤寡老人因为我的帮助晚年感受到了温暖幸福,我为此感到很欣慰。”

    黄如论总是记得自己在该念书的年纪,没有很好的受教育机会,所以暗自发誓:“如果有一天我飞黄腾达,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没有文化。”他也总记得,在菲律宾举目无亲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追求上进,人家喜欢帮我,就像一个学生肯读书,老师就喜欢教你嘛。”发达之后,当初帮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回报。“饮水思源,以德报德,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不报答,那成了什么人啊?”因此,黄如论在乐善好施的过程中,又格外注重教育,他不希望在现在的社会当中,还有孩子上不起学。“我不希望孩子因为读不起书而耽误前途。看到没有书读的孩子我会心酸。”

    正因为这种心态,黄如论做慈善每次都是大手笔,至少是千万元起步。千万元级别的如福州会展中心、连江黄如论中学、云南省教育事业、重庆市教育事业、人大“如论讲坛”等,上亿元的包括江夏学院、中原艺术堂……

    2005年12月23日,以5000万元的原始资金,黄如论注册了自己的非公募基金会——福建江夏慈善基金会。和黄如论本人的行事风格极其类似,关于基金会的宣传少之又少,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14年福建江夏慈善基金会公益支出约为414万元,为“中国最慷慨的10大个人背景基金会”之一。

    人生的三个幸福

    黄如论的事业与云南有着不解渊源,云南是他的福地,但同时他也看到捐钱也许并不能根本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取之于民就要还之于民,黄如论这样想。

    接着黄如论向云南省捐赠总数超过1.8亿元的款项,用于帮助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大学生、贫困老人,以及扶持当地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除了“助教”和“敬老”外,还包括一个他称之为“用科学发展观来扶贫”的项目——扶持云南临沧市的云县和临翔区两地开荒绿化、种果创收,建设2万亩高标准、高水平的核桃基地,养殖2000头优质奶牛,“用荒山种核桃既可以绿化也可以创收,奶牛产牛奶,牛粪还可以当肥料,制成沼气解决用电。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初步计算可以解决当地1.2万多人的就业生计问题。”

    究竟捐了多少,黄如论自己也只能说出个概数“大概60亿吧”。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个人及企业捐出总额超过2.3亿的善款,但却不愿意去央视举牌,黄如论始终不想太张扬,他说:“在我困难的时候,我得到过别人的无私帮助,所以我知道困境中伸出一双援手意味着什么。”

    近几年,黄如论的职务中,有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福建江夏慈善基金会会长,同时也兼任多个慈善组织的顾问,他很开心在慈善领域有个“一官半职”。“应该说慈善是对教养的提升,真正的慈善家也不是说应该捐多少钱多少钱,只要每一个人都有爱心,都有去帮助人的举动,他都算慈善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慈善的工作是各种各样的,但都体现你的爱心。”

    黄如论认为人生的幸福有三个方面:第一,拥有完美自我,获得事业成功;第二,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第三,拥有幸福的家庭。“人活一世,谁都渴望有成功的事业、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经过努力,这些都可以拥有。但时光的流逝却是人类无法抗衡的,所以我认为,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道德的长度和良知的宽度,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有了这些有品质的思想,才能成就真正有品质的人生。”黄如论说。

    他自言以后不会留给后代很多家产,大部分会捐给社会,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自己老的时候,能走到那些捐建的学校去看看,“这是个不会磨灭的纪念。”

    (慈善榜办公室)

    人物档案

    黄如论被人所称道,并不是仅仅因为他的财富。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的他,既是地产大亨也是慈善绅士,连续十次荣登“中国慈善榜”前十名,三度荣获“中国首善”称号,最近的一次是第十届(2013)中国慈善榜。过去数十年间,他的总捐款数将近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