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慈善家回访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一个农村综合社区发展的实践样本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慈善家回访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5年01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联保小组到村民自治
一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营盘村1组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平整路基

    编者按

    14年前,时任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农村发展部主任的丘仲辉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决定推广小额信贷项目。

    时至今日,项目已经从本金20万元累积到300万元,在沧源县8000户居民中滚动,造福当地数万人。

    而14年中,随着小额信贷项目而诞生的一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也正在逐渐展现出他的魅力:从基本的5户联保信用机制,到一个村里所有参与5户联保的家庭结成“中心活动组”商议大事儿,再到各个村子的“中心活动组”联合成县级的“乡村发展协会”,一个自下而上的农村社会治理综合社区发展路径慢慢形成,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是这次实践的样本。

    “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就是围绕社区做综合治理和发展,通过恢复自然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展开的,即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保护环境,这两点不能相互排斥,而是要协同发展。”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说道。

    ■ 本报记者 张明敏

    只贷女性不贷男性

    2005年之前,肖丽华还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民良村一名女性村民,每天在家就是田间地头和自家房屋两点一线生活,也不太愿意抛头露面,而2005年在民良村出现的一个小额信贷项目令她的生活有了改观。

    “以前外面大部分事情都是老公打理,妇女主内,我们也没啥爱好,干农活养小孩嘛,村里都这样。”肖丽华回忆说。

    2001年,时任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农村发展部主任的丘仲辉来到沧源县推行“小额信贷”项目,几年推广逐步在全县覆盖。按照爱德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规定,“信贷额度可分为10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等级,特殊情况最高不超过5000元。每年年中和年未为还款时间,每次规定还一半,年利息为6%。且只贷女性不贷男性,沧源县境内所有农村妇女只要认为自身有偿还能力都可以选择相应等级的信用贷款。”

    爱德基金会云南项目主管李娟说:“之所以只贷女性并不是性别歧视,主要还是想帮助妇女能够在生活中发挥更多作用。”

    2005年2月,肖丽华第一次听说小额信贷项目后,经过申请顺利贷到了1000元。当时只敢申请最低额度,肖丽华说:“怕自己还不上呗,不敢多贷。”

    拿着1000元信贷资金,肖丽华购买了生猪、小鸡种子和饲料开始家畜饲养,而在过去她家只能耕种水稻、油菜、蔬菜、玉米等。“饲养家畜成本高,当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种蔬菜成本低,只能耕种农作物,收成也低,每年全家年收入也就13000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肖丽华说。

    遵照承诺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6年2月将这1000元还清,2006年肖丽华又贷款2000元,2007年至2014年,肖丽华每年都能贷到3000元,可耕种农作物类别大为增加,蔬菜、油菜、佛手(药材)、树、竹子、核桃、茶叶等均出现在她家农地里,家畜饲养也丰富起来,家庭年均收入达到23000元。  

    从“联保”到“中心组”

    2001年爱德基金会在沧源县境内首次实施小额信贷项目后发现,该县农村妇女贷款热情很高,为了保障“小额信贷”的回款有保障,项目要求妇女在贷款中必须找到一个人担保,推荐种、养殖业务相同的5户居民进行互相担保。

    这样原始却有效的担保模式,利用的正是民间基层的互信机制,已经被许多从事“小额信贷”项目的公益机构使用。“采用5户联保,使得贷款人明白贷款责任和小额信贷安全,帮助资助对象更应该使他们明白权益和义务。”李娟说。

    肖丽华2005年2月加入“小额信贷”后,从2006年开始选择了本村和自己生产发展模式相同的5户进行“联盟”并相互信用担保,继续进行小额贷款。“5户就是自己找,种、养殖农作物相近就好,相互之间给对方信用还款担保,就能贷到钱。”肖丽华说,她近些年的贷款均来自于“5户联保”为她提供的信用担保。

    “5户联保”的出现给当地妇女进行“小额信贷”带来了便利,也使得5户间产生了彼此依赖和信任。

    然而,爱德基金会的尝试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小额信贷”逐步推进,当地出现了更多的“5户联保”,在沧源县境内一个村有时出现几十个“5户联保”,这数十个“5户联保”形成了乡村“中心活动组”。

    综合发展计划“升级”

    例如,像肖丽华一样在民良村的各个“5户联保”组织就组成了“爱德乡村发展协会民良村中心活动组”。活动组由“5户联保”的群众集合而成,由小额信贷作为基础形成的乡村社区自治组织,这一组织的设立,本意是团结更多乡村群众,增强乡村家庭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但这个完全由群众自发成立的组织,开始运作起来并不顺利。

    “农户间田地分割是否公平?垃圾池修建村东头还是西头?艾滋病如何防治?这样的事情有时就会演变为争吵,几乎每星期都会发生,农户们都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长期下去村里根本没办法发展,光靠着国家几个低保和政府政策还是有些发展滞后。”肖丽华有些无奈地说。

    但在村民们拌嘴过程中,中心活动组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几天后,肖丽华看到中心组开始制定起组织的村规民约,所有中心组成员进行投票选举中核心成员5名,分别是中心“主任”、“副主任”、“会计”、“出纳”、“妇女主任”,这5名“领导”来负责组织中心活动组学习、培训、建设工作。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机构能力建设,通过小额信贷光把人组织成机构没用,要使机构能够良性自我运转,这才是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想要的。”李娟说。

    2007年,肖丽华在这次中心活动组的“改革”过程中,很荣幸地被推选为“妇女主任”。为此,她的工作不再只是通过小额信贷发展生产,还要对中心活动组的妇女情况了如指掌。

    “选出这5个领导后,我的电话也突然多了起来,原来在家好几天手机都不响一声,现在响个不停,防治病虫、计划生育、歌舞表演都找我,我一下成了啥事都能办的万灵通。”肖丽华笑着说。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