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人物
   第10版:专题
   第11版:社会创新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还是那个一心为生态环保的“马桶先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人物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社会创新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2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潘苹果”创始人陈向阳:
还是那个一心为生态环保的“马桶先生”

    从2002年到现在,陈向阳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曾经生意人的样子,皮肤黑红、额头前一撮白发格外明显,“都是那时候愁的。”他说,那时真是年轻,有梦想、有体力,如果再重来一次,都不知道自己还是否有勇气这么折腾一次。

    从“生态马桶”到甘肃天水的“粪尿回田”项目,再到今天的“潘苹果”,“最难的时候在天水一个人,没车、没部下、没有钱,也有点后悔,但既然要逞英雄就要做到底。”

    和“褚橙”不一样,“潘苹果”只是他“用马桶改变世界”的一个环节,是“粪尿回田”实验园中的产物,用的肥料,是潘石屹给天水学校捐赠的30几个生态厕所的产物,“就算要量产,也没有那么多肥料啊。”

    下一步,陈向阳打算找更多感兴趣的公益机构、社会资源一起,把“生态厕所——农家肥种植——经济循环”的“天水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

    “我是湖北山区长大的,记忆中的家乡山清水秀。”陈向阳想做的,就是通过小小的生态马桶,让河水像小时候一样清澈蔚蓝。

    从灯具经理到“马桶先生”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陈向阳的灯具生意越做越大,他所在的公司从两个人发展到两百人,2000年的时候,公司年产值已经几千万。“如果要是一直做下去我肯定早就发达了,可是我骨子里就不热爱这个工作。”

    每天面对华丽而冰冷的灯具,甚至不会用手去触碰它们,这对陈向阳来说仅仅是个工作。2002年,公司来了一个瑞典人,让工厂帮忙开一个模具。陈向阳问他这是什么,瑞典人告诉他“这叫waterless toilet,就是不用水的马桶。”陈向阳很好奇,马桶怎么能不用水呢?做好之后他惊呼,这是个伟大的发明。

    这种马桶不用水冲洗,可以使大小便分开继续用作肥料,实现生态环保。“我是国内第一个见到这种马桶的人。那个瑞典人告诉我,他从画第一笔,到见到这个马桶,用了7年的时间,他和他的父亲已经做了30年。”

    这深深触动了陈向阳,于是这个马桶在他心里也扎了根。“我白天想,夜里想,感觉要是不做我想做的事情这辈子就白过了。”

    于是他经常背着马桶来往于各个城市,参加节水环保展览,推销自己的马桶,但他发现,这个马桶不好卖。“跑到那个展会上给人家讲,遭到了很多白眼,这么多年人家才用上冲水马桶,怎么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呢?”

    五年间卖出去的马桶一个手数得过来,陈向阳虽然表面还是个灯具厂的经理,可是80%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水污染、生态环保问题和生态马桶的推广。

    “大江大河治理都失败了,化肥和生活污水不停地排放,水富营养化和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全世界都面临着磷矿的枯竭,厕所革命不单单涉及环保,也涉及代替化肥、食品安全。”陈向阳越看越着魔,觉得这事儿必须去干。

    从“马桶先生”到厕所顾问

    2008年,陈向阳没跟家人商量,辞了职专心推广环保厕所,可一直没什么进展。一天晚上,新闻上他看到潘石屹说要给家乡甘肃天水的几十万学生们盖厕所,陈向阳眼睛一亮。

    “想都不用想,甘肃那边那么缺水、那么贫穷,肯定不能用普通的冲水马桶。”隔天,陈向阳就背上了马桶从深圳飞到北京。

    陈向阳见到了负责项目的工程师,和预想不同,工程师觉得这个方案不靠谱。“但是他们还没盖完就发现问题了,有些地方连和水泥的水都找不到,有的地方厕所改完了不知道怎么把水引过来,农村也没有那么健全的基础设施,排泄物能冲到哪里去呢?

    陈向阳说,快速的城镇扩张已经把地下水抽干了,就像人类无休止地抽取地球的血液,又不知道爱护,有个小学连打了两口井都不出水。

    这次,陈向阳被请了回去。他跟工程师们详细讲述了世界上一方面磷矿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对于环境的破坏,这个简单的环保旱厕,其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最终,陈向阳作为专家志愿者,帮助甘肃天水地区建厕所。

    “首先要解决产生的肥料谁来用,如果没人使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循环不起来,这个生态厕所还是不能发挥价值。”陈向阳这么想,“磷肥缺乏还污染环境这是多次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共识,农家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陈向阳想建立一个示范区。他在学校旁边找了一片地,只有他和他哥两个人肩挑手扛、开荒种菜,用的就是学校里面那些孩子产出的“童子尿”。

    “第一批种出来的白菜、萝卜、苹果全都送出去了,给那些村民吃。萝卜特别甜,白菜有这么大个。”陈向阳比画了一下。

    即便如此,村民还是不愿意用农家肥。陈向阳找来十几个农民聊天,发现他们不愿意的原因还是看不到经济效益,“费了劲把农家肥运过去了,成本那么高,为什么要这么累呢。化肥使用简单,作物长得快,产量也大,至于好不好吃他们不管,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了,都出去打工,更别提精耕细作、保护土壤了。”

    从厕所顾问到生态农业

    “我一直在那里教孩子们怎么使用生态厕所、怎么保持清洁,要培养学校老师的责任心,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大小便一混合就不干净了,肥料就不能用了。可是对于怎么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一直也没有突破。”

    “种菜的路子行不通,菜不便于储存,也不好卖,所以想试试种苹果。”陈向阳找了一户农民,租了他荒着的苹果园,开始尝试种苹果。

    正当他在天水一心低头当农民和“挑粪工”时,家中“后院”起了火。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几十万存款扔进无底洞、家人朋友的不理解,都让妻子无法承受,“我老婆说你要回去种你的苹果,咱俩就把婚先离了。”

    “马桶搞了8年没折腾出结果,种的苹果也不知道怎么卖,奋斗了好几年也不能灰溜溜地回去干老本行。现在想想,那时候我真的怕了。”2010年,四十不惑的陈向阳,怕一事无成不说连老婆都丢了,最终没在离婚书上签字。

    “那时候,有个微博的网友给我留言说你回天水来吧,我给你出出主意帮你卖苹果。”就是这样一个网友的留言,陈向阳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那个网友自己开淘宝店,她跟我说你可以用微博卖苹果啊,我说那不是天方夜谭吗?她让我每天在微博上发点什么就行,信她的没错。”陈向阳住在果园里,也不知道啥是淘宝,也不知道微博该发什么,就每天发点苹果树、树上的苹果,总之看见什么就拍下来发出去。

    然后就有人感兴趣了,摘下来的苹果也有人说想要。陈向阳又发愁了,怎么卖呢?“那个网友告诉我你可以用支付宝啊,还有这么个东西呢?还能收钱?当时真是吓我一跳。”

    2011年,一直研究厕所、专心种地的陈向阳完全落伍了,现在想来,那个教会他用微博和支付宝的网友简直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陈向阳把支付宝账号发到微博,第一天就有人把钱打过来,他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9月,一箱苹果,380多块钱。

    接着,似乎事情出现了转机,陆续大家都说好吃,不到两个星期2000斤苹果就卖光了,富士苹果还在树上呢就有人预定了,前后不到一个月,1万斤苹果解决了。

    那时候没有快递能到天水,1万斤苹果,陈向阳生生是扛到火车站发货,但心里无比喜悦。

    “潘苹果”只是一个逗号

    租给陈向阳果园的农户一下子挣了2万块,夫妻俩人高兴坏了,立刻买了摄像机出去旅游,实现了多少年的愿望。这下子,全村人看着眼红了,第二年有二三十家农户都要跟着陈向阳干。

    “我和潘石屹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公益目的,他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美德,是教育目的,我是为了生态环境,使用生态厕所减少磷污染、水污染。”目的不同的两个人,最终连接在了一起。

    2012年清明,潘石屹回到老家,陈向阳给他讲了整个故事,把之前的快递单子给他看。潘石屹说:“我让你们两口子一晚上就发达。”陈向阳就暗自纳闷:你也不买我的苹果,怎么让我发达呢?

    当天晚上,潘石屹发了微博,他说陈向阳种的苹果是他吃过最甜的苹果。陈向阳一打开自己用了好多年的旧手机,粉丝一下子多了好几千,还以为手机坏了。

    “那年苹果还没摘下来已经收了七八十万了,多少年的努力啊,那一瞬间觉得有指望了,起码给老百姓的钱肯定有了。”跟记者说到这里,陈向阳依然忍不住乐出声,他长舒一口气,那种快乐只有经历过人生最低谷又迎来了阳光才能体会的。

    现在,甘肃天水所有学校生态厕所的肥料都循环起来,当地一家养牛场的老板把存了几年的牛粪拉到山上,送给陈向阳当肥料,还有一个沼气厂也找到他,把厂里的污水利用起来。

    当地农民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以前苹果又大又红的才好,现在不论大小、不管美丑,有香味的才好,城里人说这叫原生态;苹果原来根本卖不上价,现在不但价格高了,卖得还好了,他们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化肥不用买了,直接从学校的环保厕所里回收利用就行……

    “现在的问题,成了肥料不够用,6月份学校就放假了。”陈向阳笑着说。

    甘肃天水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尿液回田实验示范区,来自各国的专家都跟陈向阳取经,“但老外不懂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中国的老话其实很有道理。”

    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天水村里的留守妇女和孩子在飘香的苹果树下跳起了时下流行的《小苹果》。

    但这,只是一个逗号。

    ■ 本报记者 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