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份爱心、一个创意,落地、开花、结果并持续九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今天这个时代,不管慈善还是公益,都已经成为热词,让人感到很多温暖和希望。但我也深深地知道,不是每个慈善与公益项目都做得特别好,这其中也鱼龙混杂,有些活动只是变相的广告宣传,有些则是发自内心的真善与真爱。 从第九期“光明行”归来已经一个多月,我的心情依旧无法平静。除了100多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时那一串串喜悦的泪水依然在我心里流淌之外,我更深的感触是,一个好的慈善项目,不仅需要真善与真爱,更需要专业的组织以及信仰般的坚持。 “光明行”原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白内障复明慈善光明行”,是由北大国发院BiMBA与上海眼科界共同发起的一个慈善项目,旨在为中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这一项目从2006年发起,至今已经坚持9年,影响越来越大,运转越来越成熟,很多地方特别值得总结与分享。 爱心还需要机缘巧合 一个好的活动,不仅源于好心,往往还需要好的机缘。 2006年春,在北大国发院BiMBA的一次交流活动中,我们与佐钦法王结缘,得知青海、西藏等很多高海拔地区的同胞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不少人已经完全失明。加上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苦,以及当地医疗条件限制,根本无法医治。佐钦法王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病痛往往还会把一家人都拖入困境。 正在北大国发院BiMBA读MBA的2005级同学杨永晓本身就学医,了解到这个状况之后,他和李争夕、吴蓉、屈剑锋、郭亚辉、田宏伟等同学很快酝酿怎么帮助这些困难的同胞们,“慈善光明行”的初步创想就诞生了。 更有机缘的是,同在北大国发院BiMBA就读的2004级EMBA同学张兴儒刚好就是上海眼科界的专家,他听到光明行之后,马上承诺参与,并一起细化了方案:真正组建一支“慈善光明行”医疗队,每年去一个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为那里的眼病患者送去光明。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关键资源的问题,一方面是眼科专家,张兴儒决定大力调动他的同事和上海眼科界的朋友,组织一批有爱心的眼科专家,大家每年抽出10天来义务支持这项慈善活动。二是资金,由北大国发院BiMBA热心公益的同学、校友和社会公益人士一起自筹资金,每位参加活动的人不仅是出资人,而且必须全程到现场担任志愿者。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屈剑锋同学拿着“光明行”方案到EMBA班宣讲时的情形。当时林毅夫老师正给EMBA2005班上课,他得知光明行活动,不仅专门给我们留出宣讲时间,而且立刻带头把钱包里的1920元都掏了出来,直接带动了EMBA校友纷纷捐助,并由此参加到光明行活动中,曲菲、陈宇、明清/宗实夫妇、阎宪春、郑挺、夏友亮、郭建伟、赵振中、王守良、李伟等同学,以及尹建红,胡大源、李力行等多位老师都曾是光明行的出资人兼志愿者。尤其是宗实担任整个活动摄影师达八年之久,记录下无数精彩的光明瞬间,堪称“光明长老”。 上海眼科界的支援力度也非常大,不仅每年都派出专家组一起参与活动,而且动员了很多手术器材公司、眼角膜等医疗耗材公司加入赞助和志愿者的行列。 慈善公益项目不能没有灵魂 “光明行”项目说起来不太难,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2006年至今已经坚持9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项目虽然不变,但9年去的地点都是不同的,包括内蒙、新疆、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不同地方都去过,而且参与者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大多数都是新队员,有志愿者幽默地说,“光明行”也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一个慈善公益项目能做成铁打的营盘谈何容易!我自己的理解是这个公益项目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方面源于项目特别清晰的定位和严谨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张兴儒等核心组织者如信仰般的坚持。 “光明行”活动因为是当时正在北大国发院BiMBA读书的MBA设计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当作一个严谨的项目来运营管理,包括项目流程梳理、财务结算与透明等,每做一次还总结一次,几年来不断优化。 每一次选地点,张兴儒等都会认真考量,而考量的标准很有意思。比如今年,我问张兴儒为什么选拉孜,什么标准?他说只有一个标准,同时调查上来的老少边穷地区,尽量选择交通更困难的地方,因为越是这样的地方越需要帮助,越能体现慈善和公益的价值。这一次去的西藏拉孜海拔4300米,不仅是白内障高发区,还是肺结核的高发区,近三年都没有医疗队去过。选择的背后恰恰就是价值观,就是信仰。 好的项目需要专业到牙齿 真正的慈善公益绝对不是秀,绝不是象征性地到一个艰苦的地方秀几台手术,赚几滴眼泪和掌声,而是尽最大努力追求受益者的最大化。在这个目标下,要考核的就是同样的队伍、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投入,如何能服务更多的人? 这一方面得益于项目管理优化,比如每个地方选定之前,“光明行”都派人专程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包括手术室搭建地点。地点选定之后,整个组织流程启动,包括手术专家队伍组建、志愿者动员与资金筹备、医疗设备落实与交通方式组合等。仅以物资运送为例,今年运往拉孜的医疗物资达57箱,火车倒汽车,汽车倒牦牛队,时间都是精算出来的,与志愿者基本同时到达。然后张兴儒与核心成员会迅速搭建手术室,并落实每一个流程和负责人,保证义诊与手术都链接顺利,有条不紊。视力表检查、裂隙灯检查节奏上配合无缺,手术室更是人倒机器不倒。 另一方面得益于项目与当地资源的配合。每到一处之前,项目组都会和当地医院和宣传部门联系,最大限度地借用医院的基础设施和人力,不仅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更可传授知识,培养一批人才。动员当地的宣传系统是为了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知道医疗队到来的时间、地点和安排,因为在山区,很多患者要走好几天的路才能赶到医疗地点。在拉孜,当地医护人员、公务员都投入了志愿者队伍,他们视病人如自己的亲人,扶着来扶着去,担任翻译,负责很多疑难解答。 爱心依然是最大的原动力 “光明行”作为一个纯民间的自发自愿组织,没有国家和公司的约束力,因此,作为慈善公益项目的长期生命力还是参与者的爱心,以及信仰般的坚持。 在拉孜,藏族同胞的真诚、淳朴、微笑以及他们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和自信,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我曾专门问过张兴儒,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坚持9年?张兴儒说,答案很简单,就是病人家属无奈又充满期待的眼光,尤其是病人术后掀开纱布那一刻的欣喜万分。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帮助患者重见光明是他的天职,到特别艰苦的地方,他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份天职的神圣。 来自北大国发院BiMBA和上海的志愿者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假期,克服高原反应,捐助至少两个病人的手术成本,还必须全程出工出力,抬设备,搭手术室,协助排队等。尤其是分配到门诊部门和心肺血液检查室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因为这里是肺结核高发区,在筛查之前不知哪个病人有肺病,他们要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和病人近距离接触。在筛出的前50名住院患者中,就发现了一例开放性肺结核,我还给这个病人点过眼药水。眼药水溢出来流到嘴里,病人觉得苦,就要往外吐,一不注意就要被他们喷到脸上。 但这里每一个人感受到的都不是这份辛苦,更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北大国发院EMBA2001级的校友赵振中是今年活动的志愿者,他的回答很有代表性:“慈善改变了病人,也救赎了我们的内心,不知道是我们救治了病人,还是病人救治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特别感谢病人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受。” (作者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班主任) ■ 范丽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