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抑郁症群体的自助与互助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抑郁症群体的自助与互助

    由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等多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倾听一小时”活动,已经走进北京、深圳、厦门等城市开展活动和培训,希望能有一批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愿意倾听的传播者和志愿者。

    如果这样的情形你并不陌生:早晚上班高峰时,在拥挤的地铁中、公交车上,望着身边行色匆匆的人群忽然觉得很疲惫、想快速逃离;连续几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失眠引起了健忘、头疼、脾气暴躁等各种问题;或者经常感到压抑和绝望,对周围一切事情失去了兴趣,甚至和朋友在一起享受美食、郊游娱乐都不能让你开心……那么不要放任这样的负面情绪压垮你,更不要让“抑郁症”找上你。

    也许你觉得“抑郁症”离你很遥远,你没有家族病史,也没有遭遇重大变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十条健康指标中,前四条都与精神卫生有关,而当今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0.4%,也就是说每十个人当中可能就有一名是抑郁症患者,预计到2020年,它可能超越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中国目前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最新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患者每年可达20万,远远超过汶川地震中遇难者人数。而这些遭受疾病困扰的人群中,不乏社会精英,但他们往往得不到理解,甚至会遭到人们的妄加评判和恶意揣测,如此更增加了患者的“病耻感”。

    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对病情的忽略以及真正患病却不敢说出口,恶性循环般增加了悲剧的发生。

    从关注抑郁症群体的第一个互助组织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到第一家专注抑郁症的基金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再到地方草根公益组织、互助小组的产生,抑郁症患者及其家人朋友在自助与互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由于抑郁症的疾病特殊性,他们正在慢慢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道路。《公益时报》记者通过与多家机构负责人的交流,了解到更多他们的故事。

    ■ 本报记者 闫冰

    陈巍:

    从逃避到共存

    陈巍是公益组织上海郁金香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郁金香”)的创始人。其实,2011年创办郁金香的时候,他本人已经经受了多年抑郁症的折磨,也失去了很多。

    年近不惑的陈巍,曾担任过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收入丰厚,也有过美满的家庭。小时候成绩优异,大了工作家庭令人羡慕,但由于他性格耿直、急于把事情做好,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状况,重压之下他患上了抑郁症。

    “最开始表现为狂躁,情绪高涨,想做很多事情。接着觉得压力特别大,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再后来极度低落,抑郁。”陈巍说,那时候看见高楼的窗子、走在地铁边,都会有一种冲动想跳下去。最后他被确诊为双向抑郁症。

    狂躁时他做过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和公司老外打架,和妻子争吵,给总公司打电话举报闹事,每天想法子溜进办公室静坐示威,甚至想对抗社会……清醒时,这样的极端想法让他意识到自己真的病了。

    他开始学习心理学,接触了不少专业的知识,也由此萌生了办一个互助小组的想法,让大家在一起共同对抗抑郁症。于是,2011年的9月8日,他创办了郁金香心灵成长互助协会。通过小组“大声说”的活动,让成员们互相交流、学习。这也是今天郁金香的雏形。

    “其实我们的核心是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人际敏感度,增强沟通能力,更强调预防抑郁。希望为大家打一针虚拟的预防针。遇到大风大浪,只要你的知识体系足够强,你就能顺利度过。”陈巍说,目前组织的另一个项目“凤凰行动”,主要收集康复者的故事,希望这样的故事能让正在遭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看到希望。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治疗路径,每次发病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陈巍说,如果这个疾病无法完全治愈,可能要经过一个对抗、共处、共同生活的过程。自己就是这样,从逃避到正视,再到学会与疾病相处。

    “充分了解知识,不要畏惧,当对发病规律有一些掌握后,慢慢学会自我管理。”熟悉陈巍的人都知道,秋冬一到,他就该进入抑郁期了,他们开玩笑说这叫“冬眠”。抑郁的时候他跟外界接触比较少、不想理人,在家里宅起来,最近发病周期不定,一次持续几天,“因为对自己的疾病足够了解,现在比较有信心,能够学会如何调节、走出来。”

    长风:

    自助与互助是最佳模式

    长风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如果不是自己得过抑郁症,可能不会走上与抑郁症抗争的公益道路。

    而这也是大多数精神心理疾病公益组织的发展路径,由患病人群及家属自发地形成互助圈子,再从互助圈子探索专业的公益方式。

    目前,长风是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负责人。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是2000年在央视栏目《实话实说》发起的,后来,主持人崔永元站出来坦白自己有抑郁症,又相继有名人明星因抑郁症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惨痛的代价才带来了社会公众对于抑郁症一定的关注。

    “公益关注的都是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但是抑郁症群体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不像其他疾病很容易建立起一些规则,抑郁症治疗的过程、手段、花费无法量化,所以无法做个案救助。”长风说,正因如此,抑郁症领域的公益组织如何定位发展,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长风坦言,当时自己几乎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病情也不见好转,后来加入阳光工程,开始帮别人做点事情,认识很多带着正能量的朋友,不去管病情反而生活轻松愉快了很多。

    “我的情况不能代表每个人,但也说明了互相支持、自助互助对于这类疾病是多么重要。”长风如是说。

    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除了及时去医院就医外,辅助治疗方式也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家人朋友和社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正视抑郁症而非带“有色眼镜”。“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抑郁症,知道了会有各种顾虑而不去就医。”长风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确定了知识传播、互助、倾听这样的项目。虽然抑郁症不容易治疗,但是通过知识普及,可以让更多人关心了解抑郁症,自己会预防也会去关注身边的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专业知识也会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疾病。”长风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困境中寻求突破

    目前阳光工程心理互助论坛有6万多名会员,线上线下比较活跃的成员一万名左右。虽然阳光工程慢慢发展成中国较有影响力的互助论坛之一,但由于这个领域的公益组织寥寥无几,所以在成立之初一段时间内,阳光工程一直在抗击抑郁症领域唱独角戏。2011年左右,长风发现,阳光工程的发展趋势止步不前。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