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自述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地方动态
上海:部分企业兴起公益时间换假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自述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海:部分企业兴起公益时间换假期

    在日前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团区委和上海外企志愿服务联盟开展的“爱在后备箱”公益活动中,为了提高白领们的积极性,主办方鼓励企业把员工的公益时间算作带薪假期。

    那么到底推行公益假期的众企业是如何运行该制度的呢?

    公益时间2:1兑换假期

    活动中,记者了解到拜耳公司的白领志愿者们有这样特殊的福利:义卖的2个小时可以算作公益时间,只要在“公益护照”上填写该记录,就可以按照2:1的时间兑换相应的假期时间。

    “这是公司今年年初刚刚实行的举措。”拜耳上海志愿者协会会长章颖莹表示,每位员工都有一本和世博护照相似的小册子,在上面可以贴印花。按照规定,会采取先参与活动再登记折算的做法。“譬如这次公益活动时间是4个小时,那就可以以二对一的形式,兑换2小时的年假,如果一年的公益时间累计达到16个小时,就相当于可以兑换一整天(8小时)的带薪年假。”

    经过大半年的积累,如今的章颖莹已经积攒了不少公益时间,她准备到了今年年底结合年假一起用掉。“我们规定,总兑换假期不能超过2天,其实2天的假期并不多。所谓的公益假期更像是对我们做公益的员工的一种回馈和支持,象征意义更大。”

    章颖莹透露说,一般他们做公益会选择双休日或者午休时间,但以前若碰到周五下午或者工作日开展公益活动,有的同事会动用自己的年假去做公益,企业的这一行为相当于是一种补偿。对于这一做法,该公司另一位白领志愿者李先生表示:“在周末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给贫困学校的孩子们筹集到一些爱心善款,又有带薪假期回馈,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关怀,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关怀。”

    最多可兑换2天假期

    近百员工申请

    制定该休假举措的该公司CSR部门的负责人戴小姐表示,公司是今年年初制定该政策的,目的是鼓励员工更多地参与公益行动。无论是从公司角度还是员工角度,都想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戴小姐解释说,之所以选择2:1的兑换制度,主要是为了起到激励的作用。通常意义上,志愿者服务应该是无偿的,不希望员工为了每年有偿的回报,只是为了得到假期才做公益,所以每年象征性地最多可以兑换2天假期。志愿者可以以半天为起步单位,兑换半天到两天不等的假期。

    如果志愿者的兑换时间加起来远远超过2天,也会有另外隐性的表彰。戴小姐表示,该公司每年会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者项目或者团队,虽没有任何金钱或者物质奖励,但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那么实施该政策后,具体有多少员工响应呢?戴小姐表示,由于公司系统需要对最新政策进行更新,今年7月中旬才上线公益假期的系统,从8月份查到的数据显示,已有近百员工申请公益时间,预计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可知晓兑换结果。“拜耳在中国的志愿者约有3600多名,相信届时兑换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是否只有参加本公司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才能享受公益时间的福利呢?戴小姐表示,不管是公司内部的还是外部的由慈善基金会、NGO等组织的活动,都可得到承认。前提是组织方需要得到中国法律认可,员工志愿者需要向组织方拿到服务证明,由对方提供服务时间证明。而公益时间的认定,由直接服务时间决定,即从志愿者接触受助者到离开。

    更多企业加入实践

    兑换假期不等

    能用公益时间换假期的还有凯德置地、华谊兄弟等企业。

    据凯德置地CSR部门执行专员蔡蓓瑾介绍,员工一年最多可兑换三天公益休假时间。不过,员工若在双休日从事志愿者活动,则不算作可以兑换假期的公益时间。对此,蔡小姐的解释是,“我们公司主打的是希望小学支教、帮助孩子的公益活动,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来安排活动,一般公益时间是在周一到周五。”

    该公司员工李先生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他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一起善行”活动,服务时间累计有6~7个小时,加上前期花了很多筹备时间,一共兑换了一天公益假期。“据我所知,这一模式是从新加坡总部传来的。当然,也有人由于工作太忙,放弃兑换的。因为我们规定,三个月不兑换公益时间就自动过期了。

    在华谊兄弟,也有这项福利存在。华谊兄弟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孙阿美表示,他们曾经向总经理提起过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目前已有上百人兑换了公益时间。

    和其他公司相比,孙阿美表示,电影公司员工做公益比较特殊,譬如他们要花很长的时间在去做公益的路上,所以申请的公益时间一般以半天或一天为起点。

    “今年我们拍摄了一个公益电影叫《有一天》,公司没有投钱,所有的资金都是由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闲散时间自发募集来的。”孙小姐表示,他们采取个人申报制度,由员工向上级主管填申请,当然,一般会信任员工的申报。

    一举三得

    期待国企和民企跟进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公益研究专家童潇表示,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出了公益假期的理念,这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对于企业来说,鼓励员工参加公益活动,能外树企业形象,增加美誉度,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员工而言,如果他们对陌生人也能奉献爱心,那么对安身立命的企业更能奉献自己的力量。对员工个人而言,生活也需要调节,而公益活动无疑是最好的调节剂。对社会而言,我们需要专职的公益从业者,也需要很多爱心人士献出爱心。很多白领可能抱怨没时间做公益,那么企业的公益假期正好给了他们时间。看起来半天、一天的公益时间不算长,但聚少成多,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能爆发出强大的正能量。”他说。

    不过,童潇也指出,在实施公益假期的时候也要注意几点。一是公益假期既要有灵活性,又要有统一性,统一性体现在可以选择学雷锋日、志愿者日这样特殊的日子集中开展志愿者活动。灵活性体现在不同的志愿者时间段的分配。每个企业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文化来灵活地制定兑换方案,甚至在试错中逐渐固化自己的制度。

    “当然,不管是企业支持员工做公益,还是推行公益假期,都要在不影响企业员工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企业有余力的情况下实行,绝不能本末倒置。”童潇建议说,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和自身领域结合起来,譬如健康产业的企业可以开展健康方面的公益活动,而高科技企业可以开展科普相关的活动。

    针对有人质疑这些外企员工是否会为了假期而去做公益、动机不纯的说法,童潇表示,传统公益和现代公益的区别就是,前者讲究人心灵的纯洁度,讲究一对一、零成本,但社会转型下的现代公益应该不问动机。即便有白领为了假期而参加公益活动,其结果也是为了做好事,不能主张道德洁癖主义。“一旦我们过问动机,质疑公益行为是否属于作秀,有人就可能因为顾虑而不敢涉足公益事业。”

    而对于“为何推行公益假期的大多是外企,国企和民营企业较少”时,童潇分析说,这是因为一些外企的慈善理念十分普及,较讲究企业社会责任,而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慈善意识可能还没达到这一程度,需要慢慢发掘。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