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4年4月的一天,一个名叫《电影传奇》的电视节目出现在中国观众的眼前。同时担任节目制片人、主持人和主要演员的“老电影爱好者”崔永元,让这个节目迅速火了起来。然而这个关于电影的电视节目,最终走向了很多人无法预料的“剧情”:从电视采访变成史料收集,从做节目走到了“口述历史”。 早在节目开播前的2002年,在对电影人的采访过程中,崔永元发现“电影史其实就是社会史,如果我们把中国电影史弄清楚了,就等于读懂了那段中国历史。”自那开始,他先后到美国、日本等地参观考察,发现这些国家保存了我国众多罕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及大量影像资料,此外还保存有与中国有关的,包括地质资源、铁路交通、历史文化、流行文化、民俗变迁等大量史料文献,而在国内,这一切还大多空白。他深感使命重大,开始奔走呼吁,以一己之力开始进行口述历史史料收集、整理、保护。 这条路,一走,就是12年。 2013年6月25日,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获准成立,口述历史项目是基金会目前最大的项目之一。基金会的公益资助计划中,一面是与时间赛跑,资助国内已有的专业机构和专业团队,进行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抢救性采集、整理、保护;一面是支持普通人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家族、家园历史,推动公众对口述历史的认知及价值理解。 他们希望,未来能让这些口述史料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能供公众研究查阅,让人民记忆能永久保存传承。 愿望是美好的,道路不是没有困难。 困境一,缺乏学术学科指导。当崔永元决定做口述历史的时候,他发现,口述历史是门完整的学术体系,是门科学,而中国在此领域,无论是学术规范还是操作规范,近乎空白。 困境二,社会资源长期、系统的投入不足。口述历史是个国家记忆,所面对的是个浩瀚繁杂的近百年历史有机体,若要建立中国国家历史记忆中心,没有社会多元力量介入,以客观视角、长期、系统、庞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是很难维系并产生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困境三,口述历史生态体系不完善。口述历史若得以健康发展,需要内生或营造一个生态链,包括学术学科及人才培养、收集保护、研究发掘、社会性转体传播等;目前仅仅开始了收集保护,且同行者寥寥。 困境四,大众观念对口述历史公益的影响。人们总是青睐于易于感动、容易看到效果的社会公益,但对口述历史,能认识其独特社会价值并能给予捐赠支持的人非常少。 当然,面对挑战而行,挑战也可以成为动力。 即将到来的十月,口述历史项目将发起“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接受和尝试新事物,蕴藏着传承与传播的巨大热情。该计划希望通过富有情感、饶有趣味的系列活动,将“口述历史”的概念传导给大学生群体,让其学会运用“口述历史”影像采集方法,与父辈们进行面对面沟通,听父辈讲述在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时期中的亲身经历,由此形成一份“家族记忆”。(张雪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