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灾害信息的“云端”舵手
公众参与传递自然之美

版面目录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第15版

第16版

新闻内容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全民植物地图:
公众参与传递自然之美

    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创始人 田晓耕

    “从2011年开始的全民植物地图项目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几经周折,却长出了独一无二的姿态,今年全民植物地图在上海扎下了根,正在改变着城市居民和身边自然的关系,禾邻社的工作喜欢从人入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心向自然。”

    设计师、艺术家们共同描绘的全民植物地图

    每年的二月份都是上海民间NGO禾邻社区艺术促进社(以下简称“禾邻社”)招募志愿者的旺季,大量志愿者的“加盟”为全民植物地图注入了绿色活力。

    《全民植物地图》系“禾邻社”设计制作的绿色植物科普地图。2009年,由一群艺术青年发起,经由4年的社区实践,项目通过带领志愿者观察自然的方式,结合手绘、摄影等艺术手段,与本土知名设计师、艺术家一起,共同为主要绿色公共空间(开放式公园、绿地等)描绘植物地图,并将地图印刷制作成纸板地图,免费发放给绿地周边社区的居民。

    社区互动的地图雏形

    2009年,成立仅半年的禾邻社就进入到上海浦东一家社区开展社区融合互动剧场项目。

    由于当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融合的积极性不高,禾邻社全民植物地图艺术总监卢璐和她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并不断尝试着用新鲜好玩的艺术形式来吸引居民。卢璐慢慢发现,以“社区艺术工作室”为载体,引入艺术家和其他艺术机构与居民互动,用艺术活动来激活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2010年,禾邻社又在上海浦东公共绿地里开展了“社区特搜队,定向大作战”活动,借用户外定向越野的方式,将绘画、泥塑、身体剧场等艺术创作融入其中,让参与者在有趣的户外活动中熟悉社区公共空间。随后,又与青年艺术家合作,开始尝试用“社区声音地图”“社区自然地图”“社区记忆地图”等方式引导居民关注社区。

    2011年,禾邻社正式提出了“自然艺术”的概念,以自然艺术方式推进社区发展。当年年底,开始研发“全民植物地图”。

    2012年3月,禾邻社与志愿者一起创作了第一份植物地图“南浦广场公园地图”。在创作第二份地图时,禾邻社更加注重参与者的体验,力求简单、轻松、有趣,即使志愿者没有专业背景,也容易参与并吸收知识,与此同时创作出高质量、可供传播的地图“零件”。

    “全民植物地图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传递自然之美。”卢璐介绍道。她是禾邻社创始人之一。

    原本植物地图被赋予环境教育、社区融合的意义,但最终,禾邻社将其定位于“传递自然之美”。“这是很多事情的基础,比如环保的基础是能够欣赏自然之美。”

    志愿者要求“专业性”

    为了保证植物地图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后期能够更好地传播,禾邻社要求公开招募的志愿者有一定绘画基础,在报名时还要附上2张作品。随后,禾邻社将对志愿者进行包括项目说明、常用植物介绍、植物辨识测试等内容的培训。

    招募志愿者设定的门槛,并未影响人们参加的热情。

    “大批热爱艺术的人工作之后离艺术远了,全民植物地图让他们重拾艺术,而且我们画的是植物,让人在很放松的状态中创作。”卢璐解释全民植物地图为何吸引志愿者。

    在2013年3月和6月两次绘制静安公园植物地图的活动中,来自企业的员工志愿者合力完成了57种植物的拍照、手绘和植物学说明。

    “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一样很有吸引力的,艺术家们非常踊跃,因为我们尊重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转化成公共服务。”卢璐补充道。这些设计师与艺术家既有著名汽车企业上海设计中心的资深设计师、先锋画家,也有人气绘本漫画家、插花花艺大师等,一位设计师负责一座公园。(张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