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6日,生存沙龙·聊聊十面霾伏中火起来的空气净化器;8月17日,反思沙龙·刘敬文:叫不叫社会企业很重要吗;8月22日,《绿色创业汇》之三——从失败的案例谈谈创业的心得;8月26日,反思沙龙·美国律师如何解决一起石棉污染案件……一个8月,在北京,共有12场与环保和公益相关的活动选择在鸿芷咖啡馆举办。 与其说是咖啡馆,鸿芷更接近一个体验和传播环保公益文化的公共空间。鸿芷内设“五馆一库”:提供咖啡馆式的休闲饮品服务、会馆式的会议聚会体验、博物馆式的环保公益文化展示、图书馆式的图书收藏和借阅、行动者组成的“真人图书馆”以及一座环保影像库。 在我国,环保一线活跃着几百家专业组织,但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离公众太远了。有些环保组织虽然积累了不少志愿者,但仍缺乏有效的途径向外界传递机构信息。怎样才能把环保组织的专业知识、行动精神和关心环保的公众连接起来?怎样才能为关心环保的人士提供一个既可以传播文化又能休闲娱乐的平台? 2013年初,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鸿芷的创始人伟亚和小柔完成了从意愿到现实的抵达。“我希望做环保的人能在固定的空间里和社会常规地互动,为环保行业与社会建立起频繁的联系。当然,我不奢望所有人都关注环保,只想在众多活动中挑选出对环保感兴趣的公众,慢慢积累。只要他感兴趣,他会来一次来两次。我们举办沙龙会选择有趣的、能和公众拉进距离的活动,通过持续的活动,形成一个社群,让支持环保公益的人有一个活动交流的平台。”做过五年环境记者的伟亚并不急于求成,他说鸿芷的气质和韵味需要不断地积累。 而这家在成立当年就举办了130多场环保公益活动的咖啡馆,在申请资金支持时,却让基金会无比纠结。 阿里巴巴基金会工作人员陈卓回忆:“我们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这个项目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项目,鸿芷确实也远远超出我们对公益项目的理解范畴,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项目激发了我们探索无限可能的欲望。慢慢地,我们看到了鸿芷做跨界融合的可能,搭建公众和公益之间桥梁的可能。” (张木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