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创新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访谈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政府试点 NGO探索支持性就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创新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访谈

新闻内容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心智障碍者就业率不足10%
政府试点 NGO探索支持性就业

    与传统的庇护性就业——将心智障碍者统一安置在一个高度保护且隔离的特殊环境中工作,以保证心智障碍者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不同。支持性就业一般针对心智障碍者,通过支持达到能在与外界统合的环境中工作,这个环境里心智障碍者被其他的员工所尊重,并享有相同的晋升机会,与其他工作者有良性的互动。

    ■ 公益时报记者 王会贤

    中国大陆有超过1200万的智能和发展障碍者,他们的平均就业率仅有7.5%,远低于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普查中障碍人士近四成的就业率。为了促进心智障碍者就业,我国多地正在尝试通过就业辅导员给企业、残障者提供岗上持续的就业服务,建立同事间的自然支持,最终实现残障者就业这种新的支持模式。

    今年初,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中智协)启动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全国试点,目前,已有北京、湖南、广东等七省市正开展试点工作。其中广东的广州市、山东东营市都已制定了相应方案或计划,北京朝阳区残联也正在拟定试点计划,湖南省则制定了首个省级的实施方案。

    8月19日,在“第四届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国际论坛”上,来自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支持性就业专家,与国内近150名残障就业专家和实务者共同探讨中国心智障碍者就业的可行模式。

    概念热而实践少

    支持性就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先后传播到欧洲、日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很多心智障碍者因此脱离了原来的封闭性、庇护性工厂,进入融合环境,和普通人一起工作。

    其实国内开展支持性就业的时间也并不晚,90年代,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教授许家成将其概念引入,并在四川郫县进行了尝试。但由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这种方式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处于概念热而实践少的状态。全国目前累计支持性就业成功案例的数量近200例,其中70多例来自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10余年的实践工作。

    心智障碍者进入企业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持续的支持非常重要。”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负责人王晓更说,“这个概念引入后,也有些NGO在做,但要自己承担就业辅导员的培训、报酬以及开发企业资源等等,投入非常大,很多组织做了不久就放弃了。”融爱融乐的就业项目操作一年半,送到企业5人,目前签订合同的有两个。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意外情况而导致一次就业的失败。

    实践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的引导力度不够。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从2002年开始做支持性就业,负责人冯璐介绍:“2007年到2009年就业率是比较高的,有30多个,也是借奥运会的东风,加之2008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实施按比例就业。”

    但2009年之后,就面临着心智障碍者假就业的问题。而家长也不太有信心让孩子出去就业,很多家长愿意拿残疾证换最低工资和社保。

    “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就有点养懒人的意思了。”冯璐说,“政府办的职业康复站中轻度或中度的心智障碍者是可以去就业的,但很多心智障碍者假就业或靠领低保、补贴生活。甚至有些心智障碍者以前已经就业了,又回到了职业康复劳动站,每周去很少的时间,个人所拿到的补助金额和上班的钱差不多,但能获得的提升很有限。”

    2009年开始,一直都有企业联系利智,除了真正想录用残障人士的,还有一种就是想找残疾证假就业。

    怎样在职业康复和就业之间建立有序的循环?利智康复中心业务主管杨超举了台湾的例子:组织成年的心智障碍者参加为期半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完后就不能继续留在培训机构里,而是必须去工作。如果达到支持性就业的标准,就可以去社区融合场所和普通人一起工作,如果达不到,就去庇护工厂。(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