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16日,首届中国慈善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开启善时代”为主题,国内外近500名业界嘉宾出席论坛,围绕“共享创造价值”,探讨全球慈善发展趋势和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民政部部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李立国出席中国慈善论坛并致辞。 李立国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生改善任务繁重,更加需要发挥慈善事业统筹社会力量和资源、解决社会问题、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让社会各界的爱心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困难群众,帮助他们抵御风险、提升能力、摆脱困境。 李立国对公益慈善事业表达了四点意见,并希望能和与会的国际国内公益人士交流互勉。 第一,要以社会救助为重点,开展慈善活动。 当前,我国应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大量困难群众。目前,全国有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000多万人,残疾人8500多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困境和问题儿童,每年大约有2亿人次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影响。让困难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慈善事业的传统着力点,也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注的重点。国务院今年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倡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广大社会力量要以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大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困、助学助医等慈善活动,既要帮扶现有政策以明确界定的对象,更要留意政策尚未覆盖却有救助需求的对象,及时施以援手,送去温暖,与政府救助形成合力,进一步打造社会救助的安全网,要健全救助需求和慈善项目信息的对接,加强信息共享,确保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第二,要以慈善组织为核心加强载体建设。 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最重要的主体,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慈善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自身建设方面,仍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信息公开不够充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要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执行监督制度和决策机构议事规则,加强内部审计,确保工作人员、组织财产、慈善活动按法律办事,依章程运作,要规范款物使用,将所募款物按照协议或者承诺及时用于确定项目,除不可抗力和捐助人意愿外任何人不得擅自变更款物用途。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强化慈善组织公开机构、财务、人员等信息的责任,及时回应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关切,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于社会。 第三,要以包容互信为品格,团结慈善力量。 慈善事业要做大做强发挥最大能量,离不开慈善界的精诚团结、戮力同心,各个慈善组织、各个慈善从业者、各位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捐赠人、志愿者、新闻工作者,乃至专家学者都要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共生,和平共济,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多元、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共同努力。所有慈善行为无论观点、做法有何差异,只要有利于帮扶困难群体,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有利于发展慈善事业,都应受到尊重和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要加强联系,互信互助,在资源、项目和信息上共享合作,汇成改善民生的强大力量。中国慈善联合会和各级慈善联合组织,要发挥慈善行业组织作用,联合慈善力量引导慈善行为,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要以学习创新为抓手,加强能力建设。 慈善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慈善活动形式层出不穷,慈善事业与产业、金融和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若不及时更新相应知识和技能,我们就会落伍。每一位慈善从业者都要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努力知晓慈善政策,洞悉慈善规律、把握慈善趋势,用每一次慈善服务树立和强化慈善事业的形象,用每一份爱心付出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每一个慈善组织都要将打造学习型组织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员工进修深造,创新慈善帮扶形式,永葆慈善组织旺盛活力。 (闫冰) 链接 首届中国慈善论坛(2014)是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老牛基金会协办,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阳光文化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首都公益慈善联合会等共同参与的国际性、专业性、社会性论坛。论坛共设置“全球慈善论坛”、“社会救助论坛”、“中国城市慈善论坛”和“青年慈善论坛”四场平行分论坛。当天,来自国内外慈善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公益从业者及志愿者围绕“慈善事业法治、企业慈善文化、慈善创造共享价值、慈善创投、家族基金”等议题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