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课铃声响起,刚刚还在校园墙角玩弹弓的马渝并没有急忙返回教室,而是迅速跑到操场上的“美味菜园”宣誓主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马渝指着一棵黄瓜说。 和马渝一样,在白池沟小学的这块被称作“美味菜园”的土地上,全校孩子都有自己劳动的印记。而“美味菜园”的到来则源自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食育”教育。 作为“希望厨房”的创新升级,2012年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开始在马渝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镇小学试点。中国青基会鼓励所有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一块校园自留地作为“食育”课程的实践基地,并积极开展校园运动会监测学生体质。 “如何从让孩子‘无米下锅’到‘有锅下米’,从‘吃得饱’到‘科学吃’,这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蒋建平表示。 从捐建厨房硬件开始 “希望厨房”项目开始于2009年,第一家“希望厨房”落户在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安徽金寨。 在项目开始之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前往农村中、小学调研学生营养状况,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并不乐观。 古澜现在是中国青基会伙伴三部部长,她经历了调研的整个过程。 “不管住宿、寄宿的孩子都从自家带着食物来到学校,学校在校内定点的地方为学生建起了很多小炉灶,午餐时几十个小学生围着一个炉灶生火做饭的场景甚是壮观,但背后你会觉得这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营养流失的问题。”古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如果为有厨房条件的学校捐一批厨具会不会更好。 2009年,古澜找到一家国际食品企业亿滋中国,决定通过给中国内地农村中、小学捐建厨房硬件并培训校园厨师的方式来改善孩子营养。很快第一座“希望厨房”在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安徽金寨建成,被命名为“亿滋希望厨房”,随后项目在全国迅速推开。 “我们不建设厨房,但对接受厨具捐赠的学校会有要求,厨房建设必须符合配备厨具要求,厨房面积多大、层高多高我们都会给出要求,要不捐建几个饭车还进不了厨房,那就麻烦了。”古澜说,“这些厨具的供应商选择的都是国内一、二线品牌,捐建厨具的质量是能够能到保证的。” 在建立“希望厨房”的过程中,也不乏有其他公益伙伴加入进来,截至目前,全国“希望厨房”数量已经接近3000所,遍布全国数百个贫困县。 向营养教育转型 2011年10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名在校生,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同时要求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 直到现在马渝都还记得当初学校补贴3块钱的情景。一个面包、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构成了3块钱的全部。 “有时我们并不爱这么吃,每餐都吃这些真有些吃不下去,面包、鸡蛋、牛奶放不了几天就烂掉了。”马渝说。 马渝是住宿生,周一到校,周五回家,但在周一来校前,马渝妈妈都会给他备上一些吃的带到学校,除此以外,还会给10块钱,作为马渝这一星期的零花。 但这在赵春东看来,即便是吃得不少,但也还是不能很好解决孩子们的营养问题。 赵春东是马渝所在学校河北平泉县白池沟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这所有着6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90%的孩子都是住宿生。 赵春东介绍,“学生家里带的食物,基本周一、周二就会消灭,10块钱,周三、四就会花掉,到了周五想着下午放学可以马上回家了,一般在中午都很少吃饭,这样营养肯定跟不上。” 怎样吃得更有营养,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青基会、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了“食育”教材,并开始了食育教育的探索。“美味菜园”即是其中之一。 从不适应到发现魅力 2012年,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白池沟小学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引入了“食育”课程,每两周一节课。教材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编写,旨在为农村中小学科普营养知识,同时建议在学校开辟块自留地作为劳动技能实践基地。 “开设之初,老师们很不适应,从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再则这也不属于教育部教学标准内规定的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还需要做出大量PPT,这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有些困难,不知从何教起,另外,如何考核也是一个难题。”赵春东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这就是当时遇到的问题,老师积极性不高,教起来费劲儿。” “虽然刚开设这门课时,老师们不习惯,但学生们很感兴趣,这门课需要实践的地方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实践。正是由于孩子们喜欢,学校也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赵春东补充道。 2013年,为了更好配合这门课程的开展,赵春东将学校一块面积并不算大的土堆推平划为了“食育”课的教学实践基地,将其命名为“美味菜园”,并让老师指导学生在上面种起了自己喜好的植物,让学生亲身融入其中,更直观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没想到,该课程一经推出,虽然两个星期一节课才上40分钟,却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马渝一直还记得当初上课和实践的场景,他说,完全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真的,特别棒!我们可以在上面种各种蔬菜,还可以自己认领,标上记号后,我们相互之间都会攀比,浇水、施肥一气呵成,等到成熟后可以拿到厨房做菜,吃到自己种的美味,当然积极性高。”马渝说。 “食育”教育的日本经 其实,国际上的食育教育要比国内早很多,日本在食育教育上可谓是走得比较快的国家之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就提出了食育教育的理念。 曾经有过日本考察经历的古澜在谈起日本食育教育时,对其颇为赞赏。 “食物是怎样来的,怎样才算节约,每天的一日三餐吃什么,不同食物有哪些营养,如何科学搭配膳食,这些日本小孩都会知道,从小普及‘食育’教育将对其今后健康和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古澜说。 所谓“食育”,不仅是单纯的餐桌礼仪和食品营养搭配,还会加强孩子对环境的爱护之心,从而减少对食物以及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孩子们认识植物、动物,培养珍惜食物的精神,一般幼儿园都会有一片小菜园,还会养上几只兔子或小鸡。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蒋建平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公益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在联手推动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是正逢其时,加入一些新元素来创新这非常必要。国家不可能包办所有,社会力量正好进行了补充,国家投入160亿经费改善农村地区营养,每生每天3元钱标准,吃饱很容易,但要吃好甚至形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还很难,这需要有很长的路走。” ■ 公益时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