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封面报道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新闻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小额信贷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封面报道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封面报道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4年07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案例1 中和农信将开通互联网金融业务
小额信贷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白

    签约前信贷员向农户详细讲解合同内容

    公益时报记者 张木兰

    需求旺、正规途径贷款难

    资金雄厚的正规金融机构因风控、收益、技术成本等因素考虑,不愿意过多涉足农村小额信贷,而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却因身份问题难以融资;政府试图通过税收政策刺激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却在大多数省份不被列入金融机构行列。中国的农村金融版图是否已成定局?究竟有谁在向农村的中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这些服务主体又面临哪些问题?

    需求旺、正规途径贷款难

    盛夏的巴林右旗天晴得晃眼,蓝天、白云、绿草组成的草原风光复制粘贴般,一眼望不到边。7月10日一大早,“中和农信”巴林右旗农户自立服务社信贷员杨勇就从单位出发,去一个偏远的嘎查(蒙语的行政村)放款。

    图力嘎嘎查在巴林右旗的东南部,是一个纯牧业嘎查,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只有十几个人。这个离旗政府所在地40多公里的嘎查4天前刚刚通了公路。之前,杨勇入户调查、收款放款都只能骑摩托车。

    杨勇抵达小组长乌云斯琴家时,同组的另外四户已经到了。“中和农信”的贷款都是信用贷款,采取五户联保的方式。这组农牧户是第二次贷款,还款没有拖欠,被升级为二级客户,贷款金额由上次的每户8000元涨到每户12000元。

    “你这次申请贷款干啥用?”杨勇问。

    “买羊饲料,还有日常用。”乌云斯琴说。

    乌云斯琴家有5口人,丈夫、儿子、儿媳和孙女。四个劳动力全都放牧,家里共有153只羊和19头牛。草原上有禁牧的时间,牛羊只能在家里喂。9月份孙女该上小学,撤点并校后,学校更远了,儿子两口子必须租房陪读。乌云斯琴说:“这些都是花钱的地方。”

    “敖特根花,你申请贷款干啥?”杨勇又问。

    “我家商店该进货了。”敖特根花的丈夫抢着答,“她汉话说不好。”“中和农信”的贷款只贷给妇女,丈夫们没有权利签字,但每次放款时,必须夫妻双方到场,以保证丈夫的知情权。敖特根花家有一个小商店,几千元货款。夏天来了,她想再多进一点啤酒。

    随后,杨勇把几家的贷款用途都了解清楚,强调了还款时间和还款数额后,正式放款。

    杨勇介绍,自己上班一年,累计放款270多万元,有效客户335户,覆盖了全镇14个嘎查村。“整个巴林右旗2013年的人均收入才6700多块,单算牧民肯定更少,实际收入人均也就在5000块左右。尤其到种地的时候,特别需要钱,没有地方借。”

    “没有啥机构到我们这宣传说能提供贷款,再就是农信社,手续也挺多的,放款还款必须得本人去。”乌云斯琴是嘎查的支部书记,她说嘎查里富户很少,互相借钱也很难,有的牧民连字都不会写,根本不知道可以去农信社贷款。

    据CHF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发布的《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农村正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有借贷需求的家庭比例达到19.6%。其中,低收入农业家庭有农业生产信贷需求的比例达到52%。

    相对应的数据是: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仅为27.6%,而这一数据的全国平均水平为40.5%。同时,未能获得银行贷款的72.4%的农村家庭中,有62.7%的农村家庭虽然需要资金但是没有到银行申请,只有9.8%的家庭向银行提出申请贷款但是被银行拒绝。

    两个月后,乌云斯琴将每月一次,分十次还清贷款,每月还款1320元。“中和农信”的贷款年利率为13.4%,属于小额信贷利率的较低水平。

    多种主体并存下的市场空白

    “我国农村市场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其原因并非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可贷资金。与此相反,农村金融机构并不缺乏资金,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和技术,他们要么不在农村放贷,要么贷款回收率不佳,结果是大量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系统内上存和跨区域拆借途径流出了农村市场,没有真正为农民服务。”在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看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客户的业务特征具有小额信贷属性,应将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联系起来。

    实际上,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并存着几种开通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主体。其中,规模最大的仍是包括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

    199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农信社试点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农信社小额信贷以其在农村地域所具有的“覆盖面大、业务量大、机构网点多”的特有优势,成为中国农村小贷业务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更多是一种贷款额度的概念,在广度上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在机制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尤其是服务的深度有待改进。”焦瑾璞评价。

    而“中和农信”,瞄准的则正是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惠及的低端群体。“中和农信”品牌总监王静艳介绍,“中和农信”的客户52%是建档立卡贫困户,75%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我们信贷员常跟农户说,你要是能在农信社贷到款,你就到农信社贷,利率还比我们低。我们不想跟农信社形成竞争,也没必要形成竞争,客户群是不一样的。我们就是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