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公益学术化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公益立法学术探讨相对活跃,尽管慈善法至今尚未出台,但已形成的学术氛围是值得肯定的。除却法律问题,其他诸多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还嫌不够。 一、学术引领发展。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但要有真正的理念,才能指导和发展新的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也是我国公益事业在探索中发展的30多年。政策法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组织人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领域范畴在实践中逐步拓宽,监督问责在实践中逐步成熟。但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缺乏学术的研讨、理论的提升,就不可能在更高的层面、理性的层面、科学的层面发现规律、引领发展。因此,公益领域学术化建设至关重要。 二、学术分科建设。比如公益经济学,主要研究公益经济原理、公益经济市场化、公益经济管理、公益经济效用、公益经济持续发展等;公益文化学,主要研究公益文化性质与范畴、公益文化市场、公益文化功能与作用等;公益政治学,主要研究公益的政治作用和功能、公益的政治架构和机制等;公益社会学,主要研究公益的社会作用与功能等。总之,从不同的方面,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进行公益学术化建设。 三、学术双百方针。新兴的学科最忌“学霸”现象。中国的公益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但隐约出现学术垄断的苗头。任何人不能独占话语权和解释权,以同意不同意某观点做判断,以国外怎么做为准则,以谁说谁不说为依据。这不利于公益的学术发展乃至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益学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论坛要向社会开放,思想要向公域开放,学界要向业界开放,理论要向实践开放,专家要向大众开放。学术的封锁本质是利益的封锁,学术的垄断就是利益的垄断。在学术问题上还是要民主、公正、平和、理性,抛却私心。尽管很难,但这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请求。 四、学术实践检验。每一位公益专家学者,都经过深思熟虑为公益奉献,自当尊重。但学术问题最终也要经实践检验。实践检验可分三点,一为实践的探索成理性研讨,二为实践的总结成理性结论,三为理性的结论成实践的指导。现阶段大概还是实践中的探索。 问题是实践中的跟踪研究还远远不够,这既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公益学术重视问题,也有专家学者的片面性问题,还有社会综合的公益学术理解关注问题。但结合实践的公益学术研究还是以跟踪及时、随动考量、理性推进为好。 五、学术研究组织。公益学术也许有专家认为不值一论,但可能公益学术会成为未来大同社会的基础学问之一。 政府可否设专门机构研究公益学术问题,高校研究机构可否专门专业普教研究公益学术问题,公益行业可否自组织研究公益学术问题,公益从业人员可否在实践中研究公益学术问题,在国际交流中可否请进走出研究公益学术问题……只要有心、有组织、有行动,公益学术问题会提上日程,拉上台面,渐见成效。 资深公益从业者 崔子研/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