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创新
   第07版:封面报道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趋势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扎根社区的“生态改造”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创新

第07版
封面报道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趋势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扎根社区的“生态改造”

    6月21日,由万通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社区儿童环教课堂开课仪式在史家胡同社区举行

    “2013年6月9日,家庭芽苗绿化种植培训启动;2013年7月17日,绿化种植展示及经验分享;2013年8月1日,小组讨论;2013年8月8日,手工制作——废油制作肥皂……”2014年6月27日,在史家胡同29号院的家里,常阿姨拿出笔记本,一一向记者展示她一年多来参加“生态社区”活动的日程。

    “除了春节的时候身体不好住了一段医院,剩下每次活动我都参加。不光我参加,我爱人也参加,很有热情。‘生态社区’的活动有意思,学到的知识对生活还有作用,像这芽苗我们家已经吃了四茬,用厨余垃圾发酵的水洗碗、洗马桶、浇花都特别好。”常阿姨对记者说,除了自己用,她还把做的有机肥料分给邻居、妹妹用。

    常阿姨嘴里的“生态社区”活动指的是万通公益基金会开展的“主旋绿生态社区”项目。史家胡同社区是北京的十一个项目点之一。

    史家胡同里变废为宝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我们会选择一些街道办或居委会比较支持的,人口比较稳定、外来人口不是特别多的社区作为项目点。史家胡同有居民楼五栋、院子八十多个、常住人口两千六百多人。”万通公益基金会项目官员汤婷对胡同的情况了如指掌,该项目去年6月在史家胡同正式开展,初期的几个月,作为负责人的她几乎每周都要来个两三趟。

    “要组织老师来给居民上课:芽苗种植的课、做肥皂的课、手工课……一段时间以后再组织大家进行成果展示,老人家腿脚都不方便,还会让我帮忙买一些东西,托盘啊种子啊什么的。”汤婷介绍,大约半年左右,居民对各种技术掌握熟练,自己一个月来一次就够了。

    “其实变废为宝的过程很简单,就是我们之前不知道有这么多新鲜的东西。像厨余垃圾的发酵,就把剩菜、剩饭、瓜果皮什么的放在那个厨余的桶里,再撒上一种发酵粉,一周多的时间,就能从下面接有机肥料的水。还有抽油烟机里的废油,跟制肥皂的一种原料还有水什么的搅拌,最后倒模子里定型,就能做出肥皂。”常阿姨说汤婷的到来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带来很多乐趣,现在她已经成了基金会的“志愿者”,有什么事情汤婷不方便过来时,她就代替着通知大家。

    小朋友的“环教课堂”

    “上次课上,老师留了作业让大家去找一片梧桐树的叶子,今天有谁带来了?”台上的老师问。

    台下齐刷刷地举起小手。

    “你说说你这个叶子是在哪里找到的?”老师又问。

    “就在灯市口地铁的旁边。”一个拿着叶子的孩子回答。

    这是6月21日发生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里的一幕。这一天,万通公益基金会的“社区儿童环教课堂”开课仪式举行。此前,该课堂已经在史家胡同进行了两节试讲。

    “儿童是社区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的主要传递者,基金会基于开展社区项目的经验,根据社区可取的素材和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社区课堂、剧社、行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儿童和成人不同群体的生态环境教育,来保证社区环教的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陈键在介绍项目的设计初衷时表示:可能组织孩子出一趟国,去一趟云南等物种丰富的地方,会认识更多生物,对生态链的了解更直观,但这不能成为日常的教育,而基于社区可取素材给孩子们上课,会让他们更重视身边的环境。

    据了解,该课堂的老师均是志愿者。陈键介绍,目前项目已经招募了20余位来自万通投资、万通地产及其他社会人士在内的志愿者。

    “我们在帮助社区孩子了解社区环境、了解自然的时候,也在备课的时候丰富了自己的环境知识。在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让我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也把环教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家庭中。”一位志愿者代表在启动仪式上说。

    露天“议事沙龙”

    就在小朋友们上课的同时,另外一场露天的沙龙正在史家胡同居委会大院里召开:十几名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主任、几名万通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槐树下环坐,讨论项目开展一年来的成果及问题。

    一位姓张的大爷问,自己也想要种芽菜,但没赶上第一拨上课,也不知道在哪买托盘跟种子,向基金会提议能不能采取什么方式让自己获得这些工具上的支持。

    陈键解释:基金会最初与居委会合作举办活动,让居民来参加,凡是来参加的居民就会获得相应培训课堂的工具。但项目进展到现在,则不会再免费向居民提供用具。

    “不过我们接下来会开展一个新的项目,与废品回收公司合作,大家可以把平时积攒的废品给回收人员,攒到一定的积分,来换取这些工具。”陈键说。

    “我总是掌握不好上肥的量,种的菜只长叶子不结果。技术上特别需要老师指导,又不好意思总找小汤(汤婷),看能不能给印个小册子什么的。”另外一位大爷发言。

    汤婷接过大爷的话,介绍道:“为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提升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意识,目前史家胡同组建了三支居民小组,包括种植小组、堆肥小组和手工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建立了小组议事会制度,每月底开一次小组会。平时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相应的组长去解决。”

    据介绍,截至2014年6月,该项目共在史家胡同社区开展了16次生态技术培训及活动,150多户芽苗种植及160多户庭院种植,产出约600斤蔬菜;开展2次闲置物品交换大集,交换物品达600余件;开展19期手工制作培训,累计150人次参与,收集废旧塑料及利乐包装10余斤,制作手工艺品120余件,在跳蚤市场进行义卖,义卖的资金用于小组的后续活动。已有50户居民参加家庭厨余堆肥,6个月50户家庭共减少厨余垃圾排放约4吨。

    史家胡同居委会主任赵影说,万通主旋绿生态社区项目是史家胡同的亮点,项目开展以来改变了很多居民的生活方式,让史家胡同这样一个老北京社区增加了一份生态文化。

    陈键表示:“截至2013年,万通基金会在生态社区和合作伙伴的总投入达1200余万元。未来我们不会过多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要建设精品示范生态社区。”

    据了解,万通公益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在北京、天津、成都、杭州、上海、台湾等城市和地区共打造了66个生态社区。不同社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是基金会自己执行,有的是支持NGO执行。

    链接

    史家胡同生态社区建设项目是由万通基金会资助并执行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完全由基金会项目工作人员实施与执行,是基金会独立运作生态社区项目的尝试,项目得到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项目针对社区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居民缺乏表达机会和行动空间,社区参与的意识有待深化;社区公共绿化面积小且没有得到很好绿化等方面的问题,组建社区生态志愿者团队,采用生态技术,开展节水、绿化种植、废弃物再利用等生态活动,促进史家胡同社区生态建设。

    公益时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