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工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封面报道
   第11版:视觉
   第12版:专题
   第13版:《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13)年度工作报告摘要
芦山地震灾后一年 NGO释放正能量
北京启动“空巢老人家居维护”行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工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封面报道

第11版
视觉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芦山地震灾后一年 NGO释放正能量

    近日,来自成都的“新空间”在芦山地震灾区组织了一项活动:让青少年客串和体验街头交通协管员一日,由此参与到文明城市打造中。

    像“新空间”这样活跃在芦山地震灾区的民间社会组织(NGO)为数众多。一年来,各类NGO组织在四川省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引导服务下,各显身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化服务,持续释放正能量,成为灾区一道亮丽风景线。

    坚守:

    96家NGO长期服务

    “废墟中有很多钢筋和玻璃碎片,你们以后不要去那里玩。”最近,雅安市天全县第三小学的安全义工队“开工”啦。十来个身着“校园安全小义工”黄马甲的孩子,拿着检查表和笔记本,从宿舍楼到板房教室,在各个角落查找安全隐患。

    这个参与式活动,由壹基金赞助的壹乐园儿童服务站组织开展,让孩子们从“受益人”转换成为“志愿者”,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奉献精神。

    芦山地震发生后,包括壹基金、心家园、大爱武术等在内,全国各地共有700多个社会组织自发前往灾区,开展应急抢险、卫生防疫、心理抚慰、创业帮扶等各类服务,成为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一年多来,仍有不少外来社会组织常驻灾区。今年34岁的伍学梅,地震后决定创业。正当她为资金发愁时,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组织为她提供10万元赠款和一对一创业导师;一年后,又安排她到福建学习体验。如今,伍学梅的汽修店业务从最初的补胎、加气拓展到机修、烤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截至今年5月,坚持在灾区长期服务的社会组织共计96家,建立了136个服务站点。

    转变:

    “官”“民”互动提升质效

    地震发生后,从事公益服务的汤孟英从成都来到芦山县城,出发前的满腔热血很快变成迷茫。汤孟英主要特长是做儿童社会活动工作,但在灾区一度没找到施展空间,“有力不知道往哪使,只能干着急。”

    大量社会组织到来,却因不清楚灾区情况,呈现出响应及时与无序参与、数量众多与缺乏统筹并存的现象。四川省委、省政府迅速组建社会管理服务组,创新成立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信息、场地等服务,引导其依法、有序、有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一些社会组织负责人表示,中心服务式的工作理念,让民间社会组织和官方背景的中心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坦诚的沟通协作,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切合灾区需要,增强了服务的实效性。“如果不了解全局情况,一味埋头干,工作成效肯定要打折扣。”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后重建办公室副主任陈济仓说:“去年冬天,我们在雅安的项目本来是以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为主,在接到中心倡议后及时进行调整,投入人力财力参与‘暖冬’行动,为灾区群众雪中送炭。”

    谋划:

    培育孵化本土社会组织

    “目前驻守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大都是外来的。”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本土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成为制约灾区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

    针对本土化组织数量小、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外来的社会组织响应中心号召,积极指导、培育和孵化灾区本土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培育不走的公益力量是我们现在的重要工作内容。”壹基金项目负责人表示,壹基金通过壹乐园项目已培育本土工作队伍8支。壹基金出资的儿童服务站,每个站都是一个社会组织的雏形。目前每个站点工作人员2~3名,其中至少有一名来自本地。“我最近忙着写项目申报书,争取省级群团部门的经费支持。”名山区蒙阳镇社区群团中心副主任李文军告诉记者,社区在地震后成立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中心,来自上海的蜀心社无私地给予了很多指导。“以前搞活动都是组织成员出于热情自己掏腰包,但专业机构实施的是项目化运作,这样既有规模也更有可持续性。”

    在外来社会组织的影响和支持下,雅安新济源公益发展中心、儒扬心理教育服务中心等17家本土社会组织纷纷登记注册,扎根灾区服务当地群众。

    (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