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视觉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做大客户募捐要会“说话”
公益问责化路漫漫
数据为慈善带来了什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视觉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公益问责化路漫漫

    刚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的总结中有民间化、问责化和专业化初见成效的结论。既然提出“问责化”的概念,也就意味着其性质或状态初见成效,但是否如此呢,大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首先,谁问责。在过去一年中,如果非说成是“问责”的话,无非是社会对公益的质疑声又大了一些,不然也就不存在成效一说了。一般来讲,问责者一定是具有权利和义务者——有权利问责公益,也一定有义务践行公益,否则权利义务就不一致了。践行公益就是要秉承公义、公理、公德、公利、公心、公正等,反正得和“公”有关,否则和公益不沾边儿。就算其有足够的方法和渠道,但问的出发点、可靠性、目的性也需考证。如果把一切不同声音、怀疑甚至是谩骂诽谤的内容都算作问责内容的话,是否和公益的距离远了些?是否混淆了公益捐赠人、受益人、业务主管部门、注册登记部门、独立第三方审计部门、依据事实进行质询的媒体公民等真正问责的界限呢?对“问责”者的动机、资格、内容、方式、影响、实效应该有一个理性、科学、公正的判定。

    第二,问谁责。问责制度的前提,是被问责者拥有清晰的权责,也就是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纵观过去一年人声鼎沸的对公益组织及个人的“问责”浪潮,可谓问责者舍身取义,被问责者气壮山河。但纷争阵阵,无一结果。原因是问责者问错内容、找错对象,被问责者主体不清、没人担责。细抠条文,被问责者可说成既没违法又没违规,处之坦然。即使按照高自律标准,被问责者也只需稍致歉意则已,无伤大雅。问的是谁模棱两可,谁该被问一头雾水。

    第三,责问谁。问责者界限、规则、指向不明确不科学,被问责者可以脱清,那公益之责问谁呀,“问责化”怎么见成效呀。

    先明责而后问。慈善法迟迟不出,公益法规七拼八凑,各地改革频出,全国统改未见,名不正则言不顺,法不立必责不清,责不明拿谁发问?先明问而后言。问者总该有问的依据,云山雾罩、道听途说、狐疑揣测、信口开河,这和问责有关系吗,能问出结果吗?责必问其当,言必符其问。

    最后,问责化。问责化当然好,是公益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既不可操之过急、高兴太早,也不要无病呻吟,为添新词强说愁。在公益事业方兴未艾之际,问责当须提倡,建设首当其冲。着急的不是谁该诘问谁该被问,而是大家一起发起建设之问,实践公益之责,完善真正公益意义上的问责化,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问责化”。

    问责化有待共建,问责化路漫漫。

    资深公益从业者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