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大客户筹款要会说话,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该如何说话,却从没有人提出过一套可行的方案。而且,很多公益组织在和客户谈判的时候,都是在用公益组织的语言在和对方讲话。 笔者曾观摩不少的劝募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劝募方通常会大量谈及自身项目的优越性,以及受益人如何需要获得对方的帮助。劝募过程或者满是专业术语,显得枯燥乏味,或者满是辛酸泪水,一副“乞讨”模样。一旦对方对自己的项目表示出哪怕是一丁点的不感兴趣,劝募者就会立刻龟缩到“道德至高”这一伪装之后。这也就是说,只要对方不捐款,就会被贴上道德不完美的标签,从而深陷尴尬。但这种做法一定会是徒劳,最终只会让双方都倍感受伤,不欢而散。 成功的大客户募捐一定不会是这般糟糕的样子。成功的劝募者一定是说着对方想听的话,让对方开开心心地把钱掏出来,资助需要帮助的受益人。在掏钱之后,他还要满腹感恩,感谢受益人给了自己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只有这样的募捐才能算是成功的募捐,才是公益组织应该有的募捐。 那公益组织具体该如何募捐呢?这里有个生动的例子。有一个大客户曾给一个乡捐了不少钱,用于修路和建桥。这些捐款都是没有回报的,但他也一直没有拒绝这个乡的请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次,当地有个项目想要找合作方,当地政府找了其他几个企业,请它们入驻。但是当地的老百姓坚决反对,不肯签征地合同。后来,政府找到了这个大客户,结果当地老百姓纷纷表示支持,很爽快地签了合同。这些老百姓还说,这个大客户给他们修桥建路,做了不少贡献。现在,他们很感激这个大客户,愿意让他来投资办实体。这个大客户也禁不住感叹道:“经过这件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做慈善是‘名投现在,实收未来’。” 这个大客户的故事能说明很多问题:第一,很多大客户对公益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大都把公益捐赠当成单纯的献爱心,而不是一个“社会品牌”的建设过程。因此,公益组织在和大客户沟通时,一定要首先做好“客户教育”。那就是要告诉客户,自己并不是单纯地在向客户要钱,而是在帮客户打造“社会品牌”。这个社会品牌将为客户带来长线的“收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名誉上。客户不应仅着眼于眼前的付出,而应看看未来的“回报”,并将两者做一个比较。只要客户不仅仅想挣眼前的钱,还想挣未来的钱,那就一定会听得懂公益组织的话的。第二,公益组织应该用客户“听得懂”的话和对方沟通。公益组织不应总是“高大上”,而应该通俗一点,应该学学这位大客户的说法,讲一个“俗气”的故事,甚至可以把这个客户的故事复述一遍给对方听,这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 总的来说,公益组织应该抛弃现在的糟糕的劝募模式,丢弃“道德劝募法”,回到市场的本质上来,用市场能够接受的劝募方式来打动对方,让对方开开心心地“埋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褚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