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哈工大(威海)的同学们组织了一支志愿支教队伍。今年90岁的威海市民殷树山老人从媒体上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从以他和老伴名字命名的“威海市慈善总会刘彩凤殷树山爱心基金”中拿出1000元赞助给孩子们。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我们已把相关手续办理好送上门,老两口签字批准后,我们马上把申请递交给市财政局,这笔款项马上就要下来了。”威海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王明源表示。 像“刘彩凤殷树山爱心基金”这样的个人实名冠名慈善基金,威海仅有4个。实际上,早在去年5月28日,威海市慈善总会就出台了《企业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成为山东全省首个推出这项政策的城市。办法实施近一年来,有18个企业、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相继成立,其中企业冠名10个,个人冠名8个。 “低调”的个人冠名 相对于10家企业冠名基金大大方方亮出名号的“高调”,8个个人冠名慈善基金明显低调了许多,仅有4个采用了实名,其他4个采取化名。 “不必讳言,企业成立冠名慈善基金有宣传企业自身形象的考虑,因此10个企业慈善基金全部选择了实名冠名。这说明目前社会上对于企业‘高调慈善’的认可和接受度比较高,而个人或家庭参与慈善事业则顾虑比较多。”王明源介绍。 杨正权是威海知名慈善家,经营海产品生意的他20多年来投入600多万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曾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于今年初不幸病逝。去年,当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动员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时,他也曾十分犹豫,总感觉太高调。 “宣传你个人就是宣传你的品牌,你只有名声更大、挣得更多,才会更有能力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说动了杨正权,“好人杨正权爱心基金”正式成立。杨正权去世后,他的家人准备继续注入资金,把这个基金继续办下去。 “显”与“隐”的背后 在威海,设立个人冠名慈善基金,门槛并不高——建立企业(团体)冠名基金的最低额度为5万元,个人(家庭)冠名基金的最低额度为1万元。“我们特别规定,个人冠名基金建立之初,捐赠人注入的第一笔资金不低于基金总额的20%,注入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也就是说,只要每年注入2000元,连续注入5年,即可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门槛已经降得非常低了。”王明源介绍。为增强慈善事业透明度,办法还规定,个人冠名慈善基金的使用,要遵从捐赠人的意愿,每一笔支出要经捐赠人签字批准;捐赠人有提出要求的,慈善总会要负责组织开展捐赠活动并邀请捐赠人出席。 即便门槛如此之低,管理如此之便,相对于成立冠名基金,很多人宁愿选择匿名捐助,就在这“显”与“隐”两者之间,可以一窥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不同心态。据悉,威海慈善总会每年大约能收到几十甚至上百人次各种形式的匿名捐款,有的一次性捐款甚至高达数万元,已远远超出了冠名基金的最低额度,但他们总是特别强调不公开身份。 “通过与这些匿名爱心人士交流我们得知,他们的顾虑主要是以下几点: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人主要是怕‘露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担心遭人非议,被怀疑是‘出风头博政绩’;而一些普通家庭则担心亲戚朋友的质疑,嫌他们不把钱留给亲人改善生活而去做慈善。”王明源说。 一位实名冠名慈善基金市民的想法则代表了另外一种慈善观,他对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说:“我一辈子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成立自己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可以为后辈树立一个榜样,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精彩一笔。” (据《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