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05版: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06版: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人物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勿让企业CSR过界
公募权是公益组织的天然权利
老牌NGO如何转型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05版
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06版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2013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精编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人物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老牌NGO如何转型

    作为中国第一家环保类NGO的创始人,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曾发出难以寻找到合适接班人的感叹。我想,除了制度特性和行业特性使然的问题,也肯定有一些个性化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挖。

    第一,NGO依靠领导人意志办事,机构的使命和机构存在的意义没有达成共识。机构创立时,成员有着一样的情怀、共同的目标,还有共同的经历和默契。但随着人员的更新换代,老机构的新鲜血液并没有创始人的深刻体验,和上一代也没有太多的共同经历。另外,老牌机构往往依靠创始人或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机构的使命和愿景一般比较空泛,或者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说到底,这是一个融合的问题。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工作如何协作的问题,更多是整个团队自上到下、从老到新的理念怎样达成一致,对机构发展方向、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是否一致的问题。

    第二,名声在外反而背负各种负担。由于老牌NGO把握了相对于新兴NGO更多一些的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看上去人面广、做事方便。但如果这种“知名度”远远超过机构的绩效,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别人标签化。不少老牌机构被别人给它贴的标签和他人的期待推着走,没能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

    第三,蛋糕太小,吃蛋糕的人越来越多。如今NGO蓬勃发展,在同一个地区内、同一个议题下,可能有几家机构在做类似的工作。而老牌NGO过去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不在项目,而在行业地位。在信息扁平的时代,行业地位和资源未必是最佳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项目质量问题。我们真的可以把老牌NGO比喻成大象,它相对庞大,人员众多,项目齐全,事务繁多。然而,由于组织化程度高、架构复杂,活性反而降低;由于项目战线太长、活动太多,反而失焦,未能在某一议题上做深做强,也因为事情太多、人员疲于奔命,缺少团队的交流和凝聚。

    第五,没有退出机制,严重依赖机构领导人。长此以往,机构的声音会变得单一,新人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而且,创始人在机构的时间越长,机构的项目、人脉、人力资源等等就越可能依赖这位领导人。换句话说,没有了他机构就无法生存。

    如何推动老牌NGO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第一,重新定义使命,对项目做减法。只做机构最擅长、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也最能筹款的项目,删除掉那些历史遗留、没有钱、跟使命不相关的项目。在曝光率、普及率和项目绩效面前,机构必须学会做出取舍。

    第二,转型成为平台,孵化新的NGO,或开设新项目与分支,鼓励青年参与和发展。老牌NGO可以尝试借助知名度转型为平台型机构,协助本地新兴NGO的发展。也可以把机构内部多个品牌项目进行拆分重组,变成几个独立发展、独立决策的小项目团队,从而提升活力和灵活性。很多老牌NGO手握众多资源,是当地少有的合法注册的NGO,也在机构运营和发展上碰过不少壁。如何把经验传承,如何以先行者的角色帮助后来者,如何联结资源对接项目,值得大家去思考。

    第三,让领导人离开,寻找新的职业经理人。发挥理事会的作用,结合机构实际情况,从资金发展筹资情况、项目发展运作情况、人力资源发展情况去评估机构领导人或管理者的绩效。尽管机构管理者的更换往往会出现阵痛,但变是永恒,不变才是短暂的,NGO的理事会需要有勇气做出say no(说不)和get out(请退)的决定。当然,首先要清理那些由领导人邀请回来当理事的理事会成员,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无法起到治理作用的理事,也请其get out。

    第四,如果还有其他,那就是自我毁灭。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拯救一个半死不生的机构,还不如壮士断臂,把有限的资源剥离出来用在适合的地方。我们总是很怀旧,不舍得放弃,但浪费捐款人和支持者的时间精力金钱,才是最大的浪费。机构的生生死死何足挂齿,我们要关心的是如何发挥好资源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本已有限的资源放在无法产出绩效的人、事、物上。

    最后,我认为,老牌环保NGO的创始人/领导人找不到接班人的根本原因,是NGO的转型发展不够过程。概括地说,这个过程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项目绩效、活动创新方面的困境。处理好了,机构就能平稳过渡。

    拜客广州总干事 陈嘉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