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原腾讯公益网、绿色频道主编 益美传媒发起人苏苏:微信传播需要找准定位
NGO微信传播效果初探:鸡肋还是利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中国慈善榜系列报道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3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延伸阅读
原腾讯公益网、绿色频道主编 益美传媒发起人苏苏:微信传播需要找准定位

    《公益时报》:国内的公益组织在传播上面临哪些问题?

    苏苏:(1)不够重视,大多机构都没有传播官的设置,只是兼带着做,不专业,没有花心思,没有列入考核指标,肯定做不好。

    (2)重视了但没有找对方式,或者传播的定位人群有问题,或者传播的方式有问题,例如,有的是面对公众做传播,却选择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3)对一些传播工具的掌握不够到位,例如微博、微信,很多机构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玩。如果自己都没有玩好,不能精准到位地理解其作用,用来作为机构的传播工具时,肯定是有问题的;不管做不做自己的微信或微博,得弄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否则,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效,反而浪费人力。

    (4)没有学会跟媒体人交朋友,让其变成自己的有效资源;媒体人一般都很忙,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一般人是很难进行入驻式跟踪采访的,发篇新闻稿式的传播时代早已过去了。

    (5)老是抱怨没有资源,没有渠道,你自己没有跨界整合资源的能力或精神,谁来给你渠道和资源?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没有效果或效果微弱。

    (6)在被动传播,尤其是危机公关上,很多机构是没有准备的,危机来了打乱仗,及格的机构也寥寥无几。

    《公益时报》:你怎么看待新媒体传播对于公益组织的意义?

    苏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包括自媒体,进入的门槛其实很低,成本相对低廉,而且公益的素材适合在这些新媒体的渠道上进行传播,面对的和想要影响的也都是这些智能手机的使用者。所以,掌握了新媒体的工具,相当于掌握了便捷高效的新式武器,对于机构发展,尤其是倡导类的公益机构,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如果有些公益机构的传播受众是很细分的领域,不是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人群,那谈新媒体没有用。

    《公益时报》:在你以往的培训经验中,大家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或技巧?

    苏苏:主要诉求包括如何将枯燥不好玩的内容“翻译”成有趣好玩的语言传播出去;怎么打通资源渠道;如何吸引媒体报道机构及机构的项目;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传播策略;有哪些改进的办法等,每个机构的需求不一样。

    通常还会让我们帮忙推荐合适的新媒体运营官,好用、便宜、能出活,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实际的需求。

    《公益时报》:公益组织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你有哪些建议?

    苏苏:不同机构给的建议不同,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统的问题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重视新媒体,想办法提升。

    《公益时报》:对于大家热衷的微信和微博的比较,你怎么看?

    苏苏:微博是大广场,是开源的,是泛关系链的传播,所以参与者有时候会更多,但是自从有了微信,它的流量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了,很多人不爱玩了。还可用,但是不可完全依赖。怎么说也是一个对外的窗口。尤其是热点事件发生时,很多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声,会展示不同的效果。

    微信是沟通互动工具,是熟人链间的传播,可信度高,精准到位,但是传播半径有限。有人说,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相当于1000个微博粉丝,有些夸张,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我们正在尝试这给一些企业和机构提供菜单式的新媒体传播服务,如同联通和移动的套餐一样,你根据需求勾选你需要的服务选项,我们给到合理的报价,然后按照套餐提供相对应的专业传播服务。这对于有一些机构是非常合适的,比自己招募一个专职的传播官还好用。这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

    (本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