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第11届中国慈善榜
   第10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视觉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趋势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罕·见的世界”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1届中国慈善榜

第10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趋势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罕·见的世界”
——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展

    离天津市区65公里外的大港,韩硕和父母、半岁的弟弟住在“河南村”棚户区。3岁时韩硕腹部发现硬块,后被确诊为戈谢病。已经8岁的韩硕个头矮得更像5、6岁的小女孩,骨瘦如柴,腹部由于脾脏不断胀大而高高隆起,肿大成了同龄人的40倍,甚至累及了肝脏,小脸因为贫血有些发白。韩硕的弟弟并没有患上戈谢病,他的骨髓干细胞甚至可能会帮到姐姐, 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这是承担不起高昂药费的戈谢病患者的另一条求生之路,国内只做过两例手术,一例成功,另一例失败。(李昊)

    李河言小名叫龙龙,2010年开始被诊断出患有粘多糖贮积症,病症造成他长不高,四肢僵硬,角膜浑浊影响视力,而目前只能通过每天做中医按摩来缓解肌肉僵化等症状。考虑到身体原因,近年来他减少了户外运动的频率,不过还保持每周一次的绘画课和声乐课。对他来说学习绘画不仅是一种美术熏陶,也是一种对于身体和意志力的锻炼。随着龙龙的成长,母亲的心态也开始转变,从以往的担心未来到现在的过好每一天,让龙龙感受到爱,也让他尽早成为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男子汉。(吴皓)

    5岁半的王瀚林是一名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KU孩子从出生起就过着与普通孩子不同的生活,常人喜欢的美食成了伤害大脑、造成智力发育迟滞的“毒药”。他们每年要花上万元买特殊食物,再加上几万元的治疗费,很多一般家庭无法承担。瀚林爸爸专门组建了一家为PKU孩子提供食物的公司,已在全世界收集了两百多种适合的食品。在小瀚林家中,大人的饭桌上也基本上看不到高蛋白的荤菜,这个习惯从瀚林懂事开始一直坚持了数年。(肖翊)

    高洪舟今年22岁,在罕见病发展中心实习,因为一头白发,同事和朋友都称呼她为小仙女。3岁的时候,高洪舟就发现了自己异于常人,妈妈开始给她染发,一直到18岁,高洪舟决定不再染发了:一是染发对人体有伤害,二是她觉得自己开始认同作为一个白化病人的身份。高洪舟喜欢北大的未名湖,路过的学生和游人,好奇地看着这个穿白色裙子的白皮肤女孩,甚至有学生在身后给她拍照,高洪舟说,各种目光她都习惯了,而且白化病人的眼睛不太好,看不清反而是好事。

    (钟锐均)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去理解疾病和痛苦本身,却忽略了疾痛的故事和背后的人们。对于罕见病病友和家庭来说,疾病所带来的生活状况的改变,才是真正无法面对的。

    疾病是联结身体、自我和社会的无形网络的具体表现,患有某种罕见病,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某个生理功能的异常,而是应该把它放在社会层面去探讨,因为病友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又恰恰是人们无法理解的,甚至有时无法言说。

    疾病除了症状,也常常被赋予文化层面的解读,白化症、卡尔曼、白塞氏症、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症、肢端肥大症等罕见病的病友就会面临歧视和排斥,家庭成员也常被视为不吉利或感羞耻,甚至背负道德指责。

    于是,孤独,是疾病带给我们最先的副作用。这种孤独感竟然存在于众人围绕的周遭,是你内心所感受到的无助和迷茫。

    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展(Rare but Real: An Exhibition of People Living with Rare Disease)是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于2013年8月发起项目,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摄影师历时3个月走进20个罕见病家庭,跟踪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而又不一样的20个家庭故事,以照片、文字、影像的方式真实地走进公众视野。

    继2013年12月12日至19日在上海首展后,摄影展将于今年的2月28日“国际罕见病日”期间在北京巡展。《公益时报》挑选其中几组照片,希望能通过展现一个群体的真实故事,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罕见病家庭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罕见病发展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