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第11届中国慈善榜
   第10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视觉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趋势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回访:政策制定过程越来越开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事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第11届中国慈善榜

第10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视觉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趋势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回访:政策制定过程越来越开放

    本报2013年9月3日就社会组织对《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反应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3年8月,民政部曾就《关于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的意见》发布“征求意见稿”。彼时,《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新公民计划总干事蔺兆星,他坦陈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件很好的事,能感受到政府比过往更认同民间组织的工作。但通篇看下来,流动儿童都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而且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问题是绑定在一起的。当流动儿童到了城市后无法适应生活,家长又把孩子送回去,才出现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得越好,留守儿童便越少。”

    与蔺兆星有相同想法的还有四环游戏小组的马楠老师,她所在的组织正是为北京四环市场流动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民间组织,除了希望将流动儿童群体纳入该意见中,马楠认为这一机制的形成也是对民间力量的一种鼓励。

    时隔五个多月,《意见》正式下发,流动儿童群体被纳入《意见》内容。知道这个消息后,蔺兆星非常高兴,他说:“这说明政府在开放性上,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能够听取各方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