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2版:社会创新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观点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为西藏盲童开启心灵的光明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2版
社会创新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观点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4年01月28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盲人无国界创始人萨布瑞亚·田贝肯:
为西藏盲童开启心灵的光明

    人物介绍:

    萨布瑞亚·田贝肯(Sabriye Tenberken),1970年出生,两岁时就被诊断出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时完全失明,靠着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她借鉴布莱叶盲文,编写了一套藏语盲文程序。从1997年开始在西藏生活,创办非营利组织“盲人无国界”(Braille Without Borders)及西藏盲人学校。2000年,她获得金鹿奖——德国政府给予的最高荣誉;2006年度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2009年结束的时候她再次获得了“让中国更美丽”的称号;2009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孩子们正在学着使用藏盲文打字机

    “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萨布瑞亚·田贝肯(Sabriye Tenberken),是一位在西藏生活近二十年的德国人。她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创始人,而她自己也是一位盲人。

    从最初骑着马走170公里找到第一批6个盲人孩子,创立“盲人无国界(Braille Without Borders,以下简称BWB)”,到今天在西藏、印度开设若干间覆盖幼儿、学前和技能教育的综合机构,萨布瑞亚和丈夫保罗带领团队,帮助盲童获得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最关键的——对自我的信心和心灵的光明。

    情缘西藏

    萨布瑞亚自小视弱,12岁由于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导致了失明。乐观的天性和坚强的性格使萨布瑞亚的人生并没有因身体变故而消沉。

    盲校毕业后,她考入波恩大学,依靠电脑听音分析器学习藏文,并第一个开发出了可行易学的藏盲文。大学毕业,萨布瑞亚只身来到拉萨这座“又热闹又空旷的城市”旅行,从未见过白色盲杖的淳朴藏人,围着她跑来转去,好奇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女孩怎么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独自跨国旅行。

    “我一直想要离开德国,进行探险。我也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时候,远山、马匹和湍流的河湖非常吸引我。有一天,我在卡塞尔参观了一场关于亚洲和中国的展览。之后我就想,今后要在这些地区做些什么。于是我学习了藏学,并创造了藏语盲文。”谈起选择藏学研究的初衷,萨布瑞亚说:“后来我才知道,藏语此前一直都没有盲文。”

    西藏的一切让萨布瑞亚醉心于此,但让她留下来的不仅是“要让这里的盲人朋友可以学会并使用上盲文”,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一切阻止盲人在社会中扮演完整角色的障碍”。

    理想主义者往往注定孤单。但萨布瑞亚比很多人都幸运。

    在第一次的西藏旅行中,她结识了人生和事业上最重要的伙伴——她的丈夫,荷兰工程师保罗·约翰内斯克朗宁(Paul Kronenberg)。保罗被萨布瑞亚深深感动,他辞去工作和萨布瑞亚一起留在拉萨。

    萨布瑞亚创办盲人学校的构想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而经过多次商谈后,她又获得了德国政府的资助,办学的计划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1998年,萨布瑞亚创建了西藏盲童学校,让当地盲童免费接受教育。西藏的孩子们给萨布瑞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口音各异,但是学得很快、求知欲很强。如今,萨布瑞亚的盲人中心已经培养了许多的盲童,他们中的一些已经长大成人并开始领导这个盲人中心了。

    “融合”的秘诀

    在西藏,由于传统文化和观念,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盲人,所以在一开始,学校只有6名学生。于是,萨布瑞亚走访了许许多多的盲童家庭,动员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

    渐渐地,学生多了起来,但是这些孩子的年龄差距很大,小的才几岁,大的已经十七、八岁了。因此,萨布瑞亚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年龄小的孩子都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年龄大的孩子则学习按摩和手工制作等常用技术,但是这些孩子都会共同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

    “我认为盲人对社会也很重要,我们试着创造一个可以使盲人和盲童能够感受到尊重的环境。”萨布瑞亚坚定地认为。

    在教育如此不发达的西藏来实践前沿的“融合教育”理念,BWB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可行并且意义非凡的路。

    首先,是预备学校。BWB预备学校最小的学生7岁,最大的15岁,他们最长在BWB学习5年,一般学习年限为1-3年。在这里,盲童们首先接受“确定方位和移动”的强化训练,以及日常的生活技能(如在屋中行走、学校布局、盲杖辅助行走、用筷子吃饭以及卫生习惯)。接着学习藏语、中文、英文盲文版的读写。预备学校所采用的教材和常规学校的教材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教材是盲文的。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预备学校会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除了针对盲人的特殊技能培训外,学生还将被教授通俗的中文和英文,加强他们的口语表达即与人沟通的能力。预备学校旨在通过培训,让学生融入到当地正规的小学校中求学深造。

    当学生做好了融入主流学校的准备时,跟BWB有合作的主流学校会对学生进行测试,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就读小学的不同年级。学生不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可以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直接升入对应年级如小学三、四年级。

    西藏的小学学制是6年的,BWB的学生在常规小学接受2-3年的教育之后,可以选择继续读初中、高中和大学。让学生进入常规学校是一个自我融合的过程,而自我融合的关键,是自信心的建立。

    BWB的现任负责人尼玛强调说,从BWB毕业的学生需要的最重要的是独立和自信,我们不介意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独立和自信。

    而当人们因为他们是盲人而特殊对待他们的时候,他们要学会站起来维护自己:“是的,我是盲人,那又怎样?”

    梦想并不遥不可及

    在BWB,一个叫其美的小男孩,谈到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虽然知道自己眼睛看不见无法开车,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他说:“我自己不能开车,我可以开一家出租车公司,我当老板,雇其他人替我开车。”

    也有的BWB孩子,已经把梦想铸就成更灿烂的现实。Nyma是BWB优秀的毕业生之一。毕业后去英国留学学习英语,并在印度参加社会企业家的项目,学习领导力课程,目前担任BWB的项目经理。他的同学Kyla,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拉萨开了一个融合幼儿园,同时接收了18名盲童和正常视力儿童共同就读。

    BWB还有很多像Nyma和Kyla这样的孩子,他们已经成为BWB机构运作的核心生力军。在他们的帮助下,萨布瑞亚和保罗得以从BWB的日常运作中抽身出来,开始在西藏和全球范围内其他有需要的地方拓展“盲人无国界“的事业,让更多的盲人“通过BWB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做到独立,参与到社会和工作中去,被社会平等接受和对待”。

    并不“辉煌”的数字

    发展至今,“盲人无国界”学校的主要精力聚焦在三类工作中:提供盲童预备教育,在这里盲童们接受“确定方位和移动”的强化训练,以及学习藏语、中文、英文盲文版的读写;盲童就读普通小学所需要的盲文教材编辑和印刷;针对盲人的职业培训,包括电脑技术、按摩、奶酪制作和烘焙等。

    截至2013年年末,BWB在西藏帮助并培养了约200多名盲人,其中约150人从拉萨BWB盲文预备学校毕业,60余人在日喀则的农场学习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如编织、园艺、奶酪制作和面包加工、乐器演奏和保健按摩,并探索能够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的模式。目前,毕业生中有8个人开了自己的按摩诊所,并雇用了30多个BWB的毕业生,有近50人在常规的小学、中学就读。

    这些数字也许并不辉煌,和西藏的视力障碍人数总数相比还远远不及。但如果你在西藏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盲童被人骂成“姑巴(藏语,意为傻子)”,他不但不跑开,反而淡定答复“我不是傻子,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或者干脆予以回击“我可以在黑暗里读书,你行吗”,那么请你相信,这些孩子八九不离十是出自BWB的,他们脸上自信的神色无不告诉你BWB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必须独立和自信。当人们因为他们是盲人而特殊对待他们的时候,他们要学会站起来维护自己”。

    (摘编自创思客,译者Sab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