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人物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善·行天下 公益纪实
呼唤基金会草根意识
微信募捐的扶贫模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人物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呼唤基金会草根意识

    最近,有几家“被资助者”对中国所有的基金会进行了一次“抽样评估”。结果显示,只有1.5%的基金会在资助草根组织,其他3000多家基金会似乎都沉睡在梦中。

    这些沉睡的基金会中,以企业基金会居多。许多企业为了表示公益雄心,在稍有规模后,都会开始介入公益。这些企业或者社会捐赠出来的资金,没有用在草根组织身上,依照我的经验,大概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董事长个人意志”在作祟。有些企业基金会,其实看的是董事长的脸色。即使成立了基金会的工作班子,设立了秘书长、公益总监之类的“办事人员”,但基金会的真正操盘手,仍旧是董事长个人。

    董事长喜欢城市精英教育,那么基金会一定到城市精英教育圈里打转;董事长喜欢乡村儿童教育,那么基金会的业务目光一定时刻射向乡村儿童,便于基金会随时出资金、出活动、出成果。董事长的“个人公益兴趣”像指南针一样让执行团队忙得不亦乐乎。于是,部分企业基金会完全成了董事长的个人公益表达窗口。董事长要是一年之内对任何公益项目不感兴趣,那么这个基金会就必然是死水一潭。

    第二个原因,是“政府公关心理”作怪。有些企业相信,旗下基金会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商业之外,还能与政府官员搭建另外一个“公益公关”的平台。于是,基金会的主要工作都被动地围绕当地政府的需求展开,或是设计一些容易取得政府部门支持的项目。

    第三个原因,是对草根社会的怀疑。有些基金会一旦开始成为草根组织的“资助者”,心态往往会发生转变。一是变得吝啬,怀疑草根受资助者的动机,质疑执行者的工资太高,对受助方的申请预算不断压缩。二是变得高高在上,觉得合作伙伴“低人一等”,苛求对方的报告和财务工作。

    如果我们宽宏大量一些,相信这些表面上沉睡的“伪善型基金会”,可能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其实,它们有可能正阻挡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仅需要呼唤这些基金会醒来,更需要呼吁这些基金会多一点对中国草根组织的支持意识。

    “自然大学”发起人 冯永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