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有消息称:“汕头大学从2010年6月开始开设公益课程。从2012级开始,公益课程成为全体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汕头大学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将公益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笔者以为,汕头大学的经验可以为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客户发掘、公益意识传播等方面提供借鉴。 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办公益课程的方式,包括公益理念课程和公益实践课程,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公益行业可以摆脱长期苦等国家开设公益专业而不得的局面,从而自谋出路,化被动为主动。这一做法对于高校、大学生和公益组织都是有利的。 对于高校而言,它可以开设新的课程,而这一课程又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可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这对于高校改变既有的课程体系僵化、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的局面是有利的。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学到原来所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在就业时多一条出路。并且,通过参加公益实践课程,大学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这么做的好处则更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原来公益行业只能靠从其他行业抢人来发掘人才,而与其他行业相比,公益行业的待遇又偏低,缺乏竞争力。现在,通过与高校联合开设公益课程,公益组织可以在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提前发掘人才,为我所用。笔者以为,这是一条不错的人才发掘途径。 其次,就客户发掘而言,公益组织也可以将捐赠人培育的阶段前置,在捐赠人的学生阶段就与对方建立联系。如此,公益组织就可以解决客户资源紧缺、难以拓展的问题。大客户募捐讲的是筛选,而从规模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中筛选未来的精英,则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径。 最后,在公益意识传播方面,公益组织也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改变社会对公益行业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做好公益理念的培养与传播。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传播公益理念的途径,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以及公益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公益组织可以改变大学生既有的对公益行业的误解与偏见,比如“做公益就该是无私奉献,不该拿工资”,“公益组织不能从捐赠中提成,否则是贪污善款”等。而且通过这一路径,公益组织还能将自身信奉的公益理念传播给大学生,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完整、更深入地了解公益行业,认识公益行业。 所以,笔者认为,有实力的公益组织可以多多与高校合作,真正实现一切从大学生抓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褚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