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刚参加完第五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副秘书长高天,近些天一直在为分论坛上达成的共识而奔波。 在那场11月15日召开的以环保基金会为主场的分论坛中,各方经过反复商讨,最终由9家机构联合发起组成了“环境资助者联盟”的筹备委员会,该联盟旨在为中国环境保护资助机构的交流、协作、能力建设等提供服务平台。这个由“公募、家族、企业、社区”四类基金会构成的联盟被看做是中国环保类基金会的一次自发集结。 基金会中心网的一组数据被高天认为是环保类基金会们集结的原因之一。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21个省和自治区总计有64家环保领域基金会,其数量规模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2%;净资产总额占全国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3%;捐赠收入占全国基金会捐赠收入的2%;公益支出则占全国基金会公益支出的3%。“这就是目前中国环保基金会运作的真实状况,非常不堪。想推动环境保护,就必须要大家联合起来。”高天说。 “统计结果还指出,在我国基金会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前十位中没有‘环境保护’。而现实情况是,无论空气污染的问题还是水安全的问题都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高天补充。 联盟的发起者们认为,通过这样的集结有助于提升上述这些略显苍白的数字。 一呼百应的联盟 早在6月下旬,在一场名为“寻路美丽中国”的工作坊上,多家环保类NGO就提出组成一个“环保资助者联盟筹备小组”。这个小组正是目前环保资助者联盟筹备委员会的雏形。 联盟筹备小组成立后,针对国内环保领域基金会数量的摸底调查也随之启动,由SEE基金会负责调查的实施。调查的同时,高天也在寻找着联盟的合作伙伴。 SEE基金会是由一群企业家联合成立的环保型基金会,成立之初就定位为生态保育、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几方面,有着长久关注环境的经验。 起初高天还有些担心,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加盟的成员,但高天这种担心,很快被打消。筹备小组迅速得到一批环保类基金会的响应。最终由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3家公募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SEE基金会4家企业家基金会,1家家族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1家社区基金会——广州千禾公益基金会共9家基金会联合组成了“环境资助者联盟”筹备委员会。 “这让我很惊喜,行业内的基金会都特别支持成立联盟的想法,一下就聚集过来,说明大家都看到当前环境状况的严重程度,民间环保NGO力量薄弱的现实。”高天说。 九成靠境外资金的困境 环保类基金会数量少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民间环保类NGO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据中华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联合广东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环保基金会调查》显示:“在中国基金会中跟环境保护沾边的总共是107家,但是真正核心业务只从事环境保护的只有42家,而中国现在光非公募基金会有3000多家。这表明环保基金会所占份额比例非常小,对于民间环保NGO的资金投入量更小。” 而中华环保联合会在2010年公布的《环境蓝皮书》中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境内环保组织的生存状况,书中称“中国境内环境保护组织约有九成都是接受境外和使馆的资金捐款来维持自身组织的发展,但往往这些境外资金并不好拿,环保组织要去申请境外资金,须去国内相关部门进行报备,手续繁琐,而国内对于环保组织的资助又并未形成气候,这对于有发展需求的民间环保组织并非易事”。 “这样一种资助模式就像是中国人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要外国人掏钱来解决,不正常。”高天说。 自然之友是国内一批比较早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民间NGO,从1993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0个年头。谈起自然之友的资金来源,该机构总干事张伯驹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基本都来自于境外,也有一些使领馆的资助。 “国内资金资助民间环保组织不多也有一个客观原因,当初中国非公募基金数量并不多,企业和机构对于环境保护没有太多重视。”张伯驹说。 荒漠绿植研究中心是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主要从事荒漠地区绿化和生态社区建设课题研究、项目推广和科技交流。中心主任曹小良介绍,这家于去年底成立的民间环保机构资金也完全来源于境外。 “主要来自日本一家电器企业,每年给我们约百万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机构来说还算比较充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开展好自身项目的前提下,每年对资方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汇报,对方也并未有其他要求。”曹小良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曹小良说:“境内基金会在资助环保NGO的时候,喜欢在项目上绑定出资方的自身诉求,这使得民间环保组织在项目执行上主动权并不大。” 资源共享的平台 事实上,“环境资助者联盟”筹备委员会更像是各方优势资源共享的大联合。 高天认为,“环保资助者联盟筹委会”的成立,除了资助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外,还将为环保类基金会提供一个行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这也是联盟成立的动因之一”。 “基金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当下迫切的需求。另外,基金会间项目联合、资源优势互补也是这个联盟能够给予的。很多基金会之间的信息还是很闭塞的,环境保护不可能仅靠哪一家基金会就能够做好,更多的是要靠机构间信息交流来达到环境保护的共同目标。”高天说。 高天介绍:“环境资助者联盟中目前有公募、家族、企业和社区四类基金会,通过这些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也可以学习国内公募基金会的一些募款渠道,家族基金会又能提供很好的投资体系和先进理念,这些足以使各类环保组织受益。” 但是与高天不同,张伯驹对于平台的预测却没那么乐观。“环境资助联盟的成立并不能一下解决民间环保NGO的所有问题,更多还是在一种信息的交流层面,何况现在还处在筹备期间。” (本报记者 张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