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事件︼ 2010年7月8日,由35家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中心网正式启动,预示着公益慈善信息透明迈入一个新阶段。 2010年12月20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这是民政部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社会组织评估加以规范,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从此“有章可依”。年末,非公募基金会达到1098家,其数量首次超过公募基金会数量(1077家)。 经过六年的风起云涌,非公募基金会以其数量和发展态势已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如果说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已进入平流层的话,非公募基金会的这一片天则是气流交错、热闹非凡——2004年才出现的非公募基金会以平均每年近200家的惊人速度在增长,到2010年年底,其数量更是首次超过了公募基金会,并且平均每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达到了近4700万元。 数量的激增和规模的扩张,加之2008年民间捐款的“井喷”效应,一下将基金会的公信力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益慈善项目运行与管理的规范化问题、机构治理与信息公开问题、捐款使用透明度与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都开始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这四个字俨然就是非公募基金会在这一年的关键词,年底的第二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也是围绕其来讨论。 然而,治外物易,治己身难。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内部治理关键在于架构,过于强势的理事会在非公募基金会的话语权太大,许多理事会成员就直接来自企业本身的高层管理人员,极易形成不健康的基金会文化。 有前辈评价中国基金会推动行业自律的历程“比加入世贸组织还要艰难”。从1998年“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的出现,到2009年非公募基金会高层内部达成信息公开的自律共识,这期间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而彼时,就连公募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状况都与民政部颁发的《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的规定相去甚远,更何况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的非公募基金会。 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一年7月启动的基金会中心网就显得十足可贵了。这一个覆盖了当时全国1858家基金会基本信息、年度报表、财务信息和项目信息的平台,为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的有效自律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由于政府监管只能停留在强调公开、透明的层面上,并不能有效促进基金会领域的优胜劣汰,基金会中心网所引导的行业自律则将评判权交给了民众,将对基金会的能力要求上升到了捐款使用的效益、给受助人带来的变化和对社会问题的改善等方面,这为非公募基金会在这之后几年的努力方向也定下了基调。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评价基金会中心网的开通为“信息技术加工领域的一场革命,标志着中国公益慈善信息透明迈入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外部评估 既然有了内部治理的初步探索,那么,一个来自外界的对非公募基金会自律努力的认证、评价与确认体系也理当适时出现。 就在这一年的最后几天,民政部在一次部务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关于社会组织评估的新规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这是民政部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三年来,对成熟经验和办法的常态化总结。 根据该管理办法,登记满两年的非公募基金会,可自主参加综合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评估结果分5个等级,获得3A以上等级的基金会即可按规定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民政部出台的这一管理办法,最大的成果是使得对社会组织的评估走向制度化,使得包括非公募基金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有了统一的外部评估标准。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公募基金会的出资方为追求美誉度从而更加积极和有效地进入到公益领域。 (本报记者 高文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