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封面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0版:自述
   第11版:企业社会责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压力与动力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封面报道

第06版
特别报道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自述

第11版
企业社会责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压力与动力
——北师大珠海分校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的故事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成立之初,被外界誉为公益界的“黄埔军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益领域对高端专业人才的渴求

    由于公益领域的人才稀缺,这六名毕业生并不难找到工作,同时,也被用人单位寄予了厚望

    2013年毕业季渐渐远去,很多毕业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后大学时代”的生活。他们当中,有六名应届毕业生的去向是公益圈里不少人关心的事儿,因为他们是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走出的第一批学生。

    这个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三家合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在2012年成立之初就颇受瞩目,因其是国内首家定向培养公益慈善事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学院。当年,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招收了30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被称为“黄埔一期”。这30名学生中,包括需要进行两年学习加实践的大三学生和6名大四学生。

    现在,这6名学生中,一位去了澳门科技大学读慈善与公益管理硕士,一位在为出国读慈善专业做准备,另外四位则去了基金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让他们收获了什么?在实践中又有何体会?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郭超:给自己定位公益支持方向

    去向:澳门科技大学慈善与公益管理硕士在读

    去读这个专业,首先是参加过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对公益慈善比较有兴趣。但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跟兴趣有关,在我的脑海里,从2008年起就对这方面很敏感,一直有意识地关注着,这是个在国内刚兴起的行业,很有潜力。我有很强的学习的欲望,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东西,投入这个行业。

    公益慈善涵盖的知识很广泛,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很多基础课程,比如经济、理财、管理、法律,都要有一些。我原本读的是文化产业管理和法学双学位,有经济和管理的基础,去学慈善管理的时候专业的辅助性就特别强。在这个领域,只要你有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想法,都可以有所作为。我就想去认真看看,到底公益慈善这个专业是什么样子的,当我有所准备的时候,以后去从事这个行业就会更有把握。

    公益慈善专业的学习跟其他专业很不同,它将公益本身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了课程中,更注重相互探讨和分享,比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理论、案例分析辩论。

    今年暑期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实习,相对来说,我对案例、理论上了解得比较多,实操能力当然还是没有人家强。但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会知道很多方法,比如大家同样在想募捐的问题,我可以提出以配比捐赠的方式进行,对方提供救助一个小孩的费用,我们就配比捐赠救治另一个小孩的费用。这种方式也可以放在网上,这样与捐赠人有一种互动,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企业也更愿意参加。如果过分榨取企业的慈善资源,对未来让他一直作为你的捐赠方不是很有利。募捐也是一种营销,你要考虑对方的利益,要让他看到你是为他考虑的。

    读研以后的工作方向我很明确,就在公益领域了。我学的这三个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工作也试过,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没有找到很好的点。公益慈善专业的出口相对窄,可以更有的放矢。我对自己以后在行业中的定位也很明确,计划以后做公益支持类的,公益咨询、法务、信息等方面,比如如何注册基金会、相关法律等,用自己的所学,为行业做点贡献。我也准备以这个方向做研究生论文。

    颜俊玲:学弟、学妹会更强

    去向:中国扶贫基金会

    我们这一届的的学位证上,在原专业后有一个括号,写上修读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如果自己要求,也可以选择单独附上一份学位证明。

    我之前专业是教育技术学,偏工科的,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也着急自己的出路,这个专业对口的公司更喜欢要男生,也想多给自己一个选择。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举办挂牌仪式的时候,就去听了听,当时也没有很大动力,但听完介绍之后觉得很不错。此前对公益已经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学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做义卖、去敬老院、学手语跟聋哑儿童交流,但大学生的公益比较简单和重复,我知道,做公益是需要专业知识的。

    为了配合还有其他专业课程安排的同学,慈善专业的课主要安排在周末和晚上。慈善专业都学些什么?课程很多,一开始是基础性课程,比如慈善学概论、欧美慈善史、中国慈善法律法规、非营利组织概论等。然后是技能型的,比如基本的财务管理,财务是一个专门学科,不能学得很深入,但要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至少能懂得财务报表是怎么做出来的。还有公信力建设、社会创新、慈善伦理、项目管理和运营。也邀请了美国的博士来讲课,讲国外的志愿组织、公益行业、筹款、培养和维持客户。

    原来读工科,一个问题会有唯一的或标准的答案,公益慈善专业,是社会学科的思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可能会有一个主流的判别,课堂互动也很多。

    毕业时到扶贫基金会面试,是一个很严格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经过专业学习,毕业面试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优势的。我在网上给扶贫基金会投简历,经过了电话、网络视频面试、来京笔试、秘书长面试四轮。笔试时那些题目,比如《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案例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我是答不上来的。

    跟同时进入基金会的同事相比,起步阶段我可能有一些优势,他们对行业内的某些事情看法可能没有那么深入,而我能够比他们更快地理解。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我不努力,这种优势很快就会没有了。所以,永远需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黄埔军校?这给我们这些学生很大压力的。我们今年毕业的这6个人,只是学习了一年理论,没有实习磨合期,就直接进入工作了,可能不能算作真正的第一批,算是试水吧。下一届经过两年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同学,会更强一点。

    李惠銮:以后就做慈善学术研究

    去向:为出国读慈善专业准备中

    选这个专业去读的时候有点头脑一热就去了,那时候觉得能不能经过学校的面试被选上不太有所谓。这个面试要求首先对专业有兴趣,有意愿以后在行业中工作,还要能抗住两个专业一起学习的压力和强度。

    但读完之后我的观念有了改变,以前觉得做公益需要热情,现在觉得需要技术。以前是比较狭隘地理解慈善,现在会认识到什么是公民社会,也意识到公益和慈善是不一样的。9月的时候,我自己去了第二届慈展会,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中收获了不少知识,也对公益组织有了更多认识。

    上课时我做一位外教的助教,因为是远程授课,我帮他做一些排课、沟通的工作。他给我们带来了更开阔的视野。我想去外面看看,哪怕欧美的公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把人家的知识和一些做法带回来。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学术研究,这也是想出国感受下的原因,毕竟国外公益慈善发展得更早些。但公益慈善是一个很注重务实的领域,也要注重实践。如果这次不能考过,也会先去基金会等机构找工作,做实践体验,而不是去研究所。

    甘浚:实践中的自我提升比课堂更重要

    去向:海南成美慈善基金会

    在去基金会面试和工作的过程中,公益专业的背景给我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在看问题的角度、项目管理等,我会想用怎样的方法把它更高效更完善地完成,而不只是把它当做领导交给的任务去做,领导会把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项目交给我。

    专业的学习给我一种更高也更广的视野,传达出的公益的理念和价值,根深蒂固地存在在脑海里,给我们影响很大,课堂中学习的筹款方式等实用技能也非常有价值。但我觉得,实践中自主学习到的知识其实远比课堂上更多。自我学习的能力让我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得到提升。如果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接受再多的培训也是没有意义的。

    公益慈善是我很执着坚持的一个选择,家人原来并不理解,从我大学做志愿者、做社团就不理解,但我很坚持,一年年做下来,他们觉得我工作环境、待遇还可以,现在也认可了。在进入慈善专业学习之前,我去了中山大学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做助理,在那里接触到很多做理论的人,学到很多东西,大四的时候顺其自然地报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

    现在很多公益机构、学校都在着手公益课程,但我们毕竟是第一家开设公益慈善本科专业的学校,“黄埔军校”的感觉还是有一点的,不过这需要学校和我们更具实力和能力,希望学弟学妹们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