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家好,在上学期,我们以宣传钟鼓楼文化为主题做了一次公益。在周一下午,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钟鼓楼的中心广场,我们在那里见到了许多游客,我们把资料分发给这些游客,并为他们讲解。”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专家、学者、校长、班主任、老师,来自北京雷锋小学六年级一班的谭婷婷自信地将自己经历的一次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作了生动的介绍。这是发生在10月26日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研讨及展示会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筹)成立仪式上的一幕。 这次会议集中展示了历时三年的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取得的进展,标志着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动的 公益教育模式 中国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项目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下设的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推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由院长张秀兰教授主持。张院长在研讨会上对这一在三年前开始的项目进行了回顾:“公益教育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些概念其实早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但怎么去做?我们怎么样摸索出一套办法来,去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个项目最早启动的时候,赵修平夫妇基金会的赵修平先生和我们的公益教育团队谈的时候,就指出我们的问题不是说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有效地去做出来。” 为此,项目组在研究初期,对青少年公益教育的三大利益相关方(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各个群体(学生、教师、社区居委会、家长)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研。通过调研和行动研究,项目组发现青少年的公益教育不是学校、家庭、社区或任何机构能够独立承担的,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权威和资源。 尤其是社区,在当下的中国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口的大量流动导致传统社会解体,现在很多人住在一个社区,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培养合格的社区公民、社会公民更要从青少年的公益教育抓起。 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服务性学习的模式和理论框架并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及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三年的努力,项目组与北京市海淀、西城、房山、顺义等区的八所小学以及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的6个社区居委会合作,构建了一种学校、社区、家庭互动的校内外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我们是以服务学习这个方式来进行的。所以我们体现为你学了这个观点,你就要去服务谁?服务家人、班级、学校、社区,所以我们首先在这个模式当中,我们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谁来给我们传播这个观点呢?学校的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以学校教育为主。我们学了这个观点,我们就要去实践,我们要以什么为依托呢?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依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以公益教育活动为纽带,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去落实我们的行动。”项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许惠英详细介绍了这一模式。与会的美国服务学习交流中心创始人罗伯特·舒默对此也表示了肯定。 从学习到实践 从学校到社区 究竟青少年公益教育在如何具体落实呢?项目参与学校北京燕山前进第二小学德育主任徐连凤向大家做了介绍: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指导下,我校把公益教育列入校本课程。课上,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理解公益知识,构建道德认识;课下,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公益活动中践行公益行为,在做中“知”德,在做中“学”德,在做中“炼”德,在做中“养”德。 目前,项目组与学校已经共同完善并整合学校以往成功的学生公益活动方案及公益教育课例,开发出《公益教育系列课程》教材体系(包括教师教材、学生心得本、教学素材、经典课程视频),并已试行一年有余。 许惠英强调:“我们的教材比较简单,我们不想那么体系化,我们根据年龄来设置,每个年龄段几个观点,我们一学期就三个观点,然后三个活动。这样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活动。”而这一点也符合到会并做主题发言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班建武的观点,他指出:有些时候我们会给予一些学生超出他行为能力之外的这些事情,如果要求过高的话,即使他知道,可能这个东西他也落实不到行为上去。 一学期三个观点,每个观点的学习包括学习和实践两个部分。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公益意识。“我们是运用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设计学生认识发展的情景和教学环节,发展学生的公益认识。我们的视频都是很形象生动的,比如二小的孙芳老师她一直是个志愿者,她把她曾经经历的,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告诉孩子们,另外我们有PPT展示怎么帮助他。”许惠英指出。 “当学生接受了感性材料中蕴含的公益观点和解决方式后,主动作出选择。垡头二小在讨论义卖,前进二小讨论保护校园环境的问题。” 实践是通过课下公益实践活动,在服务家庭、学校和社区与社会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责任。像雷锋小学调查解决导盲犬的问题,他们先做调查,调查之后,到盲人家里去访问,然后说你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帮你解决,所以他们后来找了雷锋运输队,如果盲人要出行,这个队的司机可以来接他。还有他们又提出了一些建议,让社会了解他们提出的建议。 许惠英同时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最好的助手,就是我们的家长和社区的工作者协助我们进行。”项目组还开发了《社区青少年公益实践指导手册》及《家庭公益教育指导手册》。据此,交通中心小学开展了结核病预防的宣传,永泰小学在社区向居民宣传低碳环保,永泰西里社区居委会则组织了青少年“阳光暑假”公益教育实践活动。 每一观点的学习都被记录下来并加以评价。我有什么想法,我做了什么,我的感受都写下来,低年级用绘画的方式,高年级可以创造性的,愿意贴照片也行,愿意写也行,按照自己的需求把它表达出来。然后同学自评一下,老师评一下,同学评一下,家长评一下,社区工作者评一下,并且都是一种激励式的评价。 与会专家学者在观摩了学校、社区青少年公共服务成果展览并与学生交流后,纷纷对此表示了认同。 继续推进以公益为核心的 学校社会工作 实践证明,以公益教育为平台,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但是探索还要持续的努力。 中国社工协会会长徐瑞新在致辞中指出:“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要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以公益为核心的学校社会工作,协助学生克服其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协调学生与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性。 为此,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宣布共同筹备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为引领学校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学校社会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该行业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搭建新的平台,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