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到慈展会干什么?作为一家参展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主任李俊的回答是:执行布展、参与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参加沙龙、与各类公益伙伴沟通、学习交流。 李俊及他所在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是第二次参加慈展会了,与第一次相比,这一次他们多了一个身份——第二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项目金奖获得者,他们申报的“心连心——昆明流动儿童关爱生命服务车”暨“城市安全天使大篷车”项目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实施类项目金奖。 决赛时刻 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决赛暨颁奖礼被安排在慈展会第一天——9月21日的下午,这使李俊当天的行程安排比较紧张。下午半天的时间几乎都被花在决赛的举办地——深圳会展中心五楼。 一点多参加彩排,半个小时后,获奖者们被安排休息,等待三点决赛开始。由于没有安排专门的获奖者之间的项目交流环节,李俊抓住休息时间与其他获奖者积极交流起来:交换名片互留联系方式之外,更多的是对项目信息的沟通。 下午三点,决赛正式开始。说是决赛,并不完全准确。本次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分为实施类项目和创意类项目两类比赛,共收到有效参赛项目461个。实施类项目的金银铜奖经过专家评委的独立打分汇总和社会筹资款的计分统计已于8月底决出,慈展会上的比赛是为了决出创意类项目的金奖和银奖。 李俊等实施类项目的金奖获得者被安排在离舞台最近的第五排就坐——与决赛评委比邻而居。比赛从专业视角和社会视角两个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了考核。 专业视角考核环节,先由项目代表从专业的角度做约2分钟的陈述,再由评委提问,项目代表作答,提问加作答总共只有90秒时间。对此,李俊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时间太短,不足以展示机构,也不太容易对项目做较深入的解读。还有项目代表因为紧张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完成对评委的回应,李俊担心这样的画面会影响观众对公益行业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专业视角考核之后,晋级的各项目代表利用视频演说的方式演绎了各自项目背后的故事,接受50位来自媒体、企业等领域的大众评审的考核。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多轮晋级,决出创意类项目的金奖和银奖后,颁奖仪式正式举行。李俊代表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上台接受了金奖奖杯和奖状。同时主办方宣布获奖项目由深圳市福彩公益金提供项目资助,金、银、铜奖获奖项目的资助金额分别为10万、7万、4万。相对于领奖,李俊表示,其实自己更希望有更多机会与众多获奖机构交流,可惜主办方没有安排这样的环节。对此,李俊也表示理解,毕竟才是第二届,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能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已经不容易,希望以后能够不仅仅满足活动需要,更能以机构、以公益人为本。 在沟通中建立公益链条 参加决赛暨颁奖礼之外的时间,李俊大多用在了与其他公益组织、公益人的交流上。他表示自己的交流对象包括合作伙伴、与本机构相似的社会组织、没接触但与自己的机构相关的公益链条上的各类组织等。 其实,李俊的交流之旅在慈展会举办前就已经开始了。9月20日晚,作为银杏计划资助对象中的一员,他和其他银杏伙伴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举行了聚会。之所以在慈展会之前聚会,李俊表示主要是因为慈展会开始后大家都会忙起来。不过这样的聚会对银杏伙伴们来说并不陌生。银杏计划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长期计划。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通过多方位的长期支持计划协助公益行业青年领袖突破成长瓶颈。而银杏伙伴亦在3年成长中形成了多元、开放、尊重、友爱的“银杏文化”和“银杏理念”,他们会定期组织大家考察学习、举办公益活动月、出版银杏小报分享各自项目进展,倒是有一点小慈展会的意味。 更多的交流沟通发生在9月21日上午。由于下午需要参加项目大赛,上午的时间对李俊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将所有参展单位都跑一遍无疑是不可能的,李俊重点挑选了与自家有关的机构去拜访。 第一类是与自己相似的。李俊所在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是2005年12月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民办社工机构。主要为云南的困难家庭、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群体提供专业服务。此次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中心提交的“心连心——昆明流动儿童关爱生命服务车”暨“城市安全天使大篷车”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流动儿童,该项目以关爱生命服务车为依托,借助外展服务形式,组建灵活而专业的社工外展工作队,在昆明城市4-6个城中村提供流动儿童相关的“流动服务”,把各种类型的活动带入社区。因此,李俊重点关注了参展的有流动人口以及社区相关项目的机构。通过交流,他感觉到广东、深圳等地的社工机构关注流动人口的越来越多。获得项目大赛社会影响力奖的“共享阳光——失足少年帮扶项目”即是由深圳市共享阳光志愿者团队设计并实施的针对非本地户籍失足少年的帮扶项目。李俊还发现了两个趋势:一是社会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带孩子玩,而是更加注重从家庭、从系统出发帮扶;二是帮扶区域不断扩大,他所在的中心就已经从关注城市向关注城乡社区、关注农村社区延伸。 第二类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但与本机构相关的组织。抗战老兵救助组织的展位是李俊印象较深的地方。他说,在乡村社区走访的时候,他们曾经也发现过抗战老兵,但自己的组织不是专门做这一方面的,这次接触后,以后有相关信息就可以及时对接了。做大病救助的机构也是李俊感兴趣的。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拥有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成长空间、社区外展、学校社会工作、绿工坊、再循环资源中心、公益互助店、家庭教育、家庭暴力干预工作、老年工作、少数民族工作、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实践与培训中心等多个工作平台。作为以社区为本的工作机构,经过多年扎根社区实施项目,拥有众多的落地资源,在与其他机构的接触中,李俊不断发现自己感兴趣并且也对他的机构感兴趣的组织,这让他感到一丝兴奋。或许,找到同类、找到存在感正是社会组织参与慈展会的意义之一吧。 当然,遗憾之处同样存在,时间不足是其中之一。一般的机构只能换一下联系方式,花五六分钟而已,即使是十分感兴趣的也只能重点交谈10到20分钟。毕竟参展单位太多,而且有不少机构的展位常常只有一两个志愿者,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情况,稍微深入一点就难以聊下去了。李俊表示,自己更期待慈展会后大家的后续交流。 展位推广同样重要 在参加各类活动的同时,作为执行主任,李俊同样操心着自己的展位,只是时间上只能放在早晨开展与中午时间。 本报记者9月21日早晨在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见到李俊时,他正在与同事一起布置展位、分配工作。这是一个标准展位,虽然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但各种细节同样用心。三面墙上张贴着整幅的宣传喷绘图,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宣传册页和一些小纪念物,这是大多数社会组织展区参展机构的标准配备。由于还要联系之前有过合作的伙伴谈合作的事宜,和记者匆匆交谈几句后,李俊便离开了自己的展位。 再次出现在展台前已经是中午吃饭时间了,李俊边扒拉盒饭边询问上午展位的情况,并布置了下午的工作。 相对于21日的繁忙,22日早晨,大家显得从容许多。李俊将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安排用来参加各种沙龙。微公益筹款是他最感兴趣的沙龙,因为随着机构的发展,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也将由主要与资助方打交道向与公众互动发展。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让自己的同事们根据各自专注的领域去学习交流。展位上则始终保持至少有一个知晓情况的工作人员接待各地来访。 谈到展位来访人员的情况,李俊感觉以公益慈善界人士居多,公众的数量则显得不太多。主办方在举办地的宣传似乎不太多。 希望下一届能有更多的公众参与,是参会组织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 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