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3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4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5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6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7版: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专题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专题
   第17版:专题
   第18版:专题
   第19版:专题
   第20版:专题
   第21版:专题
   第22版:专题
   第23版:专题
   第24版:
非公募基金会:公益“白领”们的酸甜苦辣
漫画解读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3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4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5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6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7版
公益行业人才与薪酬态度大调查

第08版
专题

第09版
专题

第10版
专题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第13版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专题

第16版
专题

第17版
专题

第18版
专题

第19版
专题

第20版
专题

第21版
专题

第22版
专题

第23版
专题

第24版

新闻内容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非公募基金会:公益“白领”们的酸甜苦辣

    故事1

    想长久地打一份工

    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规定公益领域从业者的薪金最为科学?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岳的观点被大多数人认同:这是个自然变化学习的过程,不好统一标准,大家开始讨论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向社会沟通这个问题,是解决的第一步。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20日,全国共有非公募基金会1463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54%。主要分布在江苏、北京、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这6个地区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3%。从资金来源看,非公募基金会主要分为:个人出资成立的名人基金会、企业出资成立的企业基金会、多方出资成立的大学类基金会等几种。

    由于地域分布、机构性质等因素影响,相较于草根机构和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的行政支出在内因和外因上受到的控制更小,员工薪水也相对较高。

    记者采访的几家非公募基金会,员工平均工资均能达到月薪5000元以上,在此次问卷调查当中,月薪6000元以上的多集中在非公募基金会。

    作为公益领域当中相对高薪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本报记者通过两位被访者的自述,试图描摹出他们的理想与生活。

    想长久地打一份工

    我刚发了6440块钱,税后,是八月份的工资。还有500元的超市购物券和一张DQ月饼卡。购物券是十一的福利,逢年过节都有,有时是500元,有时是300元。

    我在一家非著名的民营企业的非公募基金会工作,不是企业非著名,是基金会非著名,不像华民、泛海那么有钱,也不像南都、万通那么有名气。董事长本来也不想搞得那么出名,他信基督,是真心觉得“施比受更为有福”。

    准确来说,这是我的第五份工作,刨除那些只干一两个月的不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实在太能跳槽了。2005年,从南方某知名大学的统计系毕业后,被家里老爷子生拉硬拽回北京,托关系找人安插在一个大银行的支行做贷款,新入职的员工都要站柜台,三个月的柜台没站完我就死活不干了,太累,虽然下午5点就不让拿新号了,可之前拿过号的得保证都服务到,要是哪天能7点下班我就很知足了。

    上班累,下班就想休息,一句话也不想说,还脾气见长。跟妈吵、跟爸吵、跟男朋友吵,每天都不高兴。辞职时我就下决心,要么不工作,工作就一定找个不加班、不枯燥、有时间逛街、有时间谈恋爱的。宁可少挣钱。

    后来先后干过媒介推广、外企行政、出国培训……还在4S店卖过一段儿车。我形象跟口语都还不错,07年还念了一个公管的在职研,换起工作来不费劲。

    到基金会工作纯属偶然,一个发小儿在这家企业里当个小主管。去年年初我又辞职准备跟“驴友”到青海支半年教的时候,基金会正好缺人,他就跟我说,他们基金会做儿童关爱的项目,在云南、贵州都有项目点,说我如果爱心泛滥,就应该用到正地方。在基金会工作是专业做公益,还有钱拿,何乐不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妈找的他当说客,想让我留在北京,担心我在青海人生地不熟。

    当时是秘书长直接面试的我,因为那会儿基金会就这么一个人,不,是半个人,他还兼着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面试让我印象深刻。他问:“会英语么?”我说干过留学培训,口语还行。“来个外国专家什么的接待没问题吧?”“端茶倒水问题不大。”我回答。

    “办公软件能熟练使用么?传真机、打印机会使吧?”他又问。“在外企做过行政,对一般工作技巧和办公室工作流程比较熟练。”

    “会PS么?能做海报么?能独立完成年报设计么?”他穷追不舍道。“当公关的时候学过一点,不太熟,工作需要可以学,我男朋友是设计师。”

    “出差适应么?条件都比较艰苦。”“我正准备去青海一村里呢。”秘书长一提出差,我竟然开始对新工作充满期待。

    就这样,我所有的经历都派上了用场,因为基金会想招一个传播官员兼项目官员兼秘书长助理。一周后,我正式入职。熟悉了两天业务后,便随董事长和秘书长到项目点考察,基金会的主要项目是助学:给品学兼优又家庭困难的孩子发奖学金、帮乡村小学建立图书室和宿舍,另外还支持一家当地NGO做教师培训。每年公益支出在700万左右。

    虽然身兼数职,但由于项目规模不大,各地区分公司的员工志愿者都很配合,做起来也没那么棘手,今年初,基金会又招了一个项目官员,我的工作又被分担了一些。秘书长的工资从公司走,基金会用的公司办公室,所以行政支出的比例上没有问题。

    税前8000元的薪水在公益领域不算低,但我三年前的工资就比这个多,身边姐们儿的收入也比我高不止一个档儿。主要还总出差,家里老人就不高兴:挣得不多活不少,这回也不嫌累了,真当自己是总理呢?

    我从来不把理想挂在嘴边儿上。只是偶尔疲惫了、厌倦了、委屈了,看看办公室里的大海报、念念小朋友给我写的信就觉得好像还是干了那么点有意义的事儿,我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有那么点价值的。

    这是我第一次想长久地打一份工。

    常听有圈里人抱怨,说工资太低。不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嫌低你可以不干,找份体面的、挣钱多的工作,钱挣够了捐出来一样献爱心,看你有那本事没。放不下这行当就说明除了钱以外你还有其他的收获:地位、成就感都是收入的一部分。不能光看钱。

    (口述者系某非公募基金会办公室主任)

    故事2

    为了养儿子,我“委屈求全”

    我今年35岁,儿子6岁。月薪1万,花在儿子身上就有四千。衣、食、玩、保姆……样样都要钱。儿子明年上小学,学校已经联系得差不多,我和老婆都不是北京户口,各种手续齐全还得交12万的择校费。现在小学的择校费不叫择校费,牛的学校自己成立基金会,让你捐到基金会里,滑稽不滑稽。

    来这家机构之前,我在一个国际NGO干了8年。虽然不是负责人,但管理中国区项目执行的部分,对工作内容非常熟悉,同事关系也融洽,说实话不愿意走。但早些年国际机构的人事挂靠还很麻烦,所以一直都没保险,国五条出来以后,买车买房都要求连续缴纳5年社保,最主要想到儿子上学,父母双方必须有社保证明,咬咬牙,2010年辞了职。

    那时候比现在挣得多,因为不扣这些乱七八糟的,到手有一万二三,现在说起来是月薪过万,可扣完税、扣完几险,也就剩8千多。我倒是宁愿都折现,靠这点养老金养老,到老全喝西北风。

    按性价比说,这份工作的性价比还是不错的。朝九晚五,很少加班,大厦楼下有食堂,吃饭刷卡,三餐都有补助。但就是不让人兴奋。外企成立基金会,主要目的不就是搞好政府关系。除了扶贫就是教育,宣传做好,年报做好,项目执行起来很容易的。

    我学的是公管,做了8年一线员工,真喜欢做项目,想干点实事。现在呢?令上级满意就行。我的工作,就是把理念卖给大boss,他买,就万事大吉,他不买,就推翻再来。

    去年年底做年报,我找了5家合作过的供应商,每家拿了不只2个方案,有的连册子小样都做出来,总共有十多个方案,老大没一个看上。理由呢,没有,就是不行。马上就是deadline,他却批了一家从没合作过的公司。

    我们的老大就是基金会秘书长,也是公司大中华区CSR的负责人。基金会和企业CSR部门就是两个班子,一套人马。但是我除外。我是基金会唯一的全职员工,就是唯一从基金会走工资的人。好处是可以躲开一些场合而没人追究,比如每半个月一次要求做PPT的部门总结会。坏处是享受不到公司员工的福利,年终奖就不用说了,过节费也比别人少,连六一儿童节给家长的大礼包和半天假也没我的份儿。就像机关里公务员和外聘人员的区别一样,有时候也不平衡,你说就差我这一份么?

    我之前爱在网上写写东西,微博玩的也挺早,找新浪的朋友给加了V,可有一回开会被老大点名批评,就因为我在微博上给民政部提了点意见。他可能觉得会给公司带来麻烦?现在外企在中国也不好混,战战兢兢的,谁都不敢得罪。

    说实话,不是为了儿子,我是真不会“委屈求全”在这儿干:上班穿皮鞋、打领带,等级森严一言堂。说白了,还是舍不得勉强过得去的待遇,时间宽裕还能多陪陪老婆儿子。以前总出差,一年有大半年不在北京,真想家。

    (口述者系某非公募基金会项目经理)

    (本报记者 张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