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近年来在关注江河、关注空气、关注垃圾处理、关注公益诉讼等方面都显示了自己独到的作用。可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在一次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沙龙上公布的《中国企业公益指数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却让人不得不觉遗憾。 调查数字显示,在中国的公益捐款中,社会及自然事件援助(如地震等),2008年占全年捐款的93.8%;2009年占全年的71.9%。而2008年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捐款占全年捐款的14.9%,2009年只占全年的6.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分析企业公益的投入领域,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各种灾害较少,社会及自然事件援助的支出比例较2008年低。 今天,中国的富人和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和国外,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慈善捐款在平时还是太少。这才使得受灾时与平时的捐款有了如此大的差距。 为什么捐款的人在大灾难中能表现出如此地具有慈善之心?还是因为那一刻的表现有媒体聚焦? 就在写此篇文章时,云南与四川交界处又发生了5.9级的地震。中国近年来的生态灾难,并不都是天灾,舟曲泥石流、四川映秀的泥石流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祸”。尽管我国“十一五”期间在污染减排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增长,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5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5118.2亿元提高到了8947.6亿元,增长了74.8%。 如果说因灾难而捐款是一种慈善的话,那么把自己那份善心用于防微杜渐,用于防患于未然,那就是另一种精神境界。付出需要回报无可厚非,但是当一个社会善心扎堆地奉献时,就难免会出现资源分配的不均和社会公德的有失偏颇。 美国媒体大亨、时代华纳前副董事长、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创办者泰德·特纳(Ted Turner)如今就在为拯救草原土拨鼠而大声呼吁。近年来,特纳用于环保的资金达到近15亿美元,而他本人现在还剩余的资产约18亿美元。 美国英特尔公司创始人高登·摩尔(Gordon Moore)于2001年向“保护国际”基金会捐赠了2.61亿美元,这是该基金会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私人捐赠。摩尔认为,如果这些地区没有得到拯救,那么,“我们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拥有原始森林的最后一代人”。 澳大利亚一位富可敌国的“少东家”,在2010年7月底,乘坐一艘由塑料瓶制成的船航行了四个月,在太平洋上寻找垃圾。他希望借此次航行呼吁人们合理使用塑料制品,并且关注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 救灾捐赠高达71.9%,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类捐赠仅为6.3%,这是2009年中国公益捐款中的比例。今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依然被人们认为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是,已经有大亨们站出来要为保护大自然做事、为保护环境捐钱。那么,在中国,我们的慈善捐款能不能用在防患于未然呢? 环保NGO绿家园召集人 汪永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