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封面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观点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台湾的“流浪者计划”在做什么?
出格行动:“流浪者计划”的内地版尝试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观点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8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一个公益创想的夭折
出格行动:“流浪者计划”的内地版尝试

    “出格行动”年轻的联合发起人们,除了梦想,在社会创新的可行性探索之路上要走的还很长

    2011年的时候,一直活跃在公益和艺术领域的独立策划人李鹏,看到了林怀民用所获60万新台币奖金发起的“流浪者计划”,它资助年轻人和文化创作者离开自己熟悉的成长土壤,通过“流浪”来沉淀和丰富自己的梦想。很多人从中受益,并奉献出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比如谢旺霖骑行滇藏线后出版了《转山》,探访少数民族声音的拉卡·巫茂为《赛德克·巴莱》编写了主题曲。

    这个项目让李鹏很兴奋,想去申请,也看看项目怎样运作。遗憾的是申请人限定台湾身份,他开始想把这个模式搬到大陆来。但没有启动资金,也没有林怀民那样的社会影响力,怎么开始呢?

    李鹏还有一个夙愿是骑行印度,寻访甘地的故事,探访今天还受其影响的公益机构和人们。他开始设想,把骑行印度的旅程变成一个筹款之行,筹得的款项全部留下来,资助类似“流浪者计划”中的年轻人。

    初步的项目轮廓逐渐形成。

    从创立到中止

    2013年春天,在一次旅行分享会上,李鹏见到了重走丝绸之路的蔡韵和孙一帆,恰好追梦网创始人杜梦杰也在现场,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决定发起出格行动。

    项目的基本模式是,首先筹集一定数额启动资金,让公众对出格行动的理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可,然后资助选出的优秀申请者,获得资助者在行程结束后举办分享会,同时继续为下届活动筹集资金。但在进行了半年后,由于第一期筹款没有达成目标以及其他问题,这个创想被李鹏无奈地叫停,并暂时中止了后续活动。

    李鹏说,在微信、微博只做社交网络的宣传引导,在众筹网站来做筹款,因为这是一个信任度较高的第三方平台。而且除了想把项目做起来,还特别想做一些公众动员的工作。“所以在我看来众筹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能让公众参与进来。”

    但第一期一万元的筹款只完成了近70%,即筹款失败,其中还有三分之二来自熟人。这也让李鹏反思了公众动员的方式。

    这个项目筹款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它还只是一个概念。假如是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项目,属于慈善行为并且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出格行动还没有具体的案例,很难让公众有清晰的认识和认同,用来做标杆的“流浪者计划”则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项目组设定了申请人的具体标准:申请者须年满18岁,不超过40岁;行程必须是一个人,时间需要2个月以上;梦想必须在艺术文化公益上有一定突破常规的意义;旅程结束后必须以文字、影像、图片等某种形式总结旅行心得,能够积极参加“出格行动”分享会,鼓励创新的分享方式。项目组还为此虚拟了两个符合标准的人物,比如回到怒江边的家乡,用传统民谣“哩哩”做普米族村寨口述历史的云南姑娘绒咪。

    但假设毕竟是假设,让公众为一个创意概念买单还是有点难。

    执行的折扣

    出格行动分为两个模块,一部分是行动基金,用众筹的方式从公众中获得,然后每年挑选出两三位出色的申请人进行资助,这是一个从公众回到公众的循环。另一部分是执行团队的费用,计划与基金会和企业合作。“在过去的半年,我们跟南都基金会、奥美公关等机构有很多沟通,大家也比较感兴趣。”

    出格行动在五月份构建了临时执行团队,建好了网站、并将项目在追梦网上线,将蔡韵和孙一帆等人的故事安排了几场公众分享会。看上去按部就班,但李鹏说,还是低估了困难,高估了团队的执行能力。这期间出现了人事变动,团队的不稳定导致项目进展比计划要慢,7月份时发现很多事情没有做到位,李鹏原定于8月的骑行印度也不得不暂缓。

    最初几位联合发起人预期都有一定时间投入,但做了一个半月后发现只有李鹏在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后来开始招实习生,但3位同学都没有任何经验,虽然很有潜力,但暂时能力不足。

    于是在眼看要打开局面的时候,项目卡在了中间。李鹏这方面资金已经入不敷出,而要继续做下去还需要投入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于是不得不停下来。

    此前李鹏做过16个社会创新类的项目,但他说这次带给他的收获是最大的。“以前从未考虑过社会是否为项目买单,现在觉得,社会创新项目要有持续性和影响力,需要把财务或者说资本运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不能只考虑项目本身。”

    项目是否停下,团队内也有很激烈的争论,但最终还是尊重创始人李鹏的意见。

    团队成员曹竞予说,暂停一下,积蓄更多能量项目会更扎实。但再回来时,可能就没有这么先锋了。将来的计划,李鹏想的是,印度还打算9月份去,之后的两三年,先不面向公众筹款,还是不断将台湾流浪者计划的故事向大家介绍,做理念上的推动。两三年之后,当各方面资源都准备得更充分时再重新启动。

    虽然很遗憾,但李鹏没有放弃,最近,他联合香港的社会创新组织,给更多人做项目失败和挫折的交流分享会。“这个项目对我来讲是一个梦想,也算对自己的许诺,一定会把它做起来。”

    (本报记者 王会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