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益组织身上有天然的冒险性。不过,一件事情既然姓“公”,那就暗含着做这件事的动因、过程和结果都得让公众信任。但如果一个公益组织太过求稳当,显然又是不可能保持其创造性的。哪些是公益组织应当保持的“不确定性”? 如果资金确定,那么使用资金的人,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公益组织的资金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持续获得资助的,一种是每年新游说获得的。在我看来,如果一家公益组织想让机体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那么,学会在团队内保持“聪明刺激”,是很好的增加内功的办法。 有不少机构的负责人,老担心团队的年轻人、新来的同事难以担负重任。面对一个多少有一定“不确定”的新员工,其实最好采用“以战代练”的方法,即以相对稳定的资金、相对明确的业务,由其去负责和承担。 这样的好处一是可把此前相对稳定的负责人解脱出来,让其去挑战不确定的业务,刺激其身体内的“继续发展细胞”保持活性;另一个好处就是让原本做熟套的业务,在一个不确定的人手里,探索出新的运作手法。 如果方法确定,那么业务就可大量地“不确定”。公益组织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方法明确型”,一类叫“目标明确型”。为了到达目标,过程可采用多种方法;为了提炼方法,可设定多个短期业务目标。 方法当然也不是只有一个。在我看来,不同方法的探索和积累当然很重要,但方法与方法的组合也非常重要。用武器来比喻,就是把手枪用好很重要,把匕首用好也很重要。 所有的方法都只能来自于案例。任何想象的、引用的、复制的,甚至头一天证明在某个案例上用得成功的,在当前的案例中,都未必完全适合。因此,大量地参与案例,让案例本身的不确定性刺激自身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量不确定性案例的解决过程,就是积累“方法”及“方法搭配术”的过程,也就是让一家机构变得丰富、智慧和活力常在的过程。 如果合作伙伴确定,那么自身就要“不确定”。公益组织之间理想中的合作方式是每个机构出的资源和能量,都符合项目本身的要求,不重合,能互相救济;不拖累,却能互相激发。但很多时候,合作方之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完全契合。在这时,忘掉自己会的,记住自己不会的,趁着合作的机会,赶紧弥补和生长,才是聪明之举。 同样的道理,如果几家合作伙伴中间,有一家已经足以把大家要做的事都做完,或者大家施展出来的才华,足以把你家机构给淹没,那么,这时候,你一定要想,如何给自身添加一些“不确定性”,去探索一些其他的业务新领域。 其实所有的原理几乎都是相通的,一个有进取心、知道业务无止境的机构,就会永远面向社会需求,随时让自身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面对新业务时,才可能有一定的新奇感。在看似常规的社会里,也才可能敏感地察觉到微弱的创新脉搏。 (“自然大学”发起人 冯永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