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届的毕业生已经离开学校一个月,在传说中的最难就业年,社工专业学生的去向值得关注。记者在对多位学生和社工机构的走访中发现,由于行业发展环境、专业的大众认可度等原因,选择留在社工或公益行业的学生仍是少数,但是留下来的这部分毕业生,如果对工作地点不太挑剔,要在行业内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不是那么难。 ■毕业去向 选择再深造? 中央民族大学社工专业本科毕业 石力文(方向: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读研) 随着社工行业的发展,不少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生。中央民族大学也不例外,今年,该校的第一届社工专业本科生顺利毕业,走出校门。 石力文是广东人,原来读社会学,觉得太过理论化。第二年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时,邀请了多位业内人士,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社工系主任来做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最终让石力文选择了这个专业。 据石力文的了解,同班的35位同学中,目前还在社工行业内的,不超过10个,其中包括继续读社工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其他人则去往了银行、房地产公司、机关等。没有留在社工行业内,待遇低和社会认可度低是两个主要原因。由于对社工仍有兴趣,并且觉得需要继续学习和接受一些更有实践性的锻炼,她选择前往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读研,也希望自己以后继续从事社工这个职业。 通过4年的学习,石力文对社工的专业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她认为,要做专业社工,尤其是在大陆做还是有些难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所做的都是围绕人或者群体本身的需求,比如老年人、青少年,这些人的特点很容易有同一性。但在中国大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很难用同一个模式进行干预。比如民族社会工作,其他城市社区可能没有。”除了人群更复杂,行业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原因。石力文认为,“在社工比较成熟的城市,他们制定方案、联系资源的渠道有很多,效率也会很高。但在内地,发展程度低,认知度低,比如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对方没有接触过社工,可能不会认同,也很难获得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支持性资源。” 对比北京和广东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石力文说,北京有很多知识分子和有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创办的很多NGO,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服务。但机构的专业性一般,每个机构所承担的角色,选择的工作方向和范围是随机性的,缺少更高层面的调控,有些无序。这种情况在广东会好很多,政府有比较系统的调控和支持,薪金也较为合理。 在读大学之前,石力文也不知道社工这个专业,那时广东的社工机构也不多,但就在这几年间发展得很快,“我家所在的社区也有专门的社会服务中心,请社工专业的学生来工作。现在跟别人说到我读社工专业时,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尤其是年轻人。” 还是当社工? 中央民族大学社工专业本科毕业 田俊(方向: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职社工) 田俊是一个喜欢思考的男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社会学,第二年学校开设社工专业,他选择了这个更倾向务实的学科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临近毕业,田俊也在北京寻找过社工相关的工作,但机构给出的待遇都较低,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4月20日雅安地震后,田俊加入在震区开展工作的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后来便申请成为了机构的专职社工,直到现在还忙碌在震后重建工作中。田俊说,毕业刚刚一个月,还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角色中走出来,但实实在在的震区工作已经给自己带来了转变和思考,能帮助别人让他感觉很开心。机构现在的活动主要在农村地区,工资跟在北京差不多,但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管食宿,每月基本生活之外还有些剩余。但问到社工这个职业本身是否让他觉得有成就感时,他说这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成为公务员? 北京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研究生毕业 刘姣姣(方向:政府机构工作) 填写志愿前,刘姣姣咨询了老师和已经读大学的朋友,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看好它的潜力,觉得以后就业压力不会像热门的法律、计算机等专业那么大,并且这个学科接触到社会学、政治学和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学科架构看上去很不错。 但是研究生毕业时发现,“就业还是躲不过的坎儿。”刘姣姣说,新兴专业竞争压力确实不大,但社会认可度较低,相对而言,行业内能够接受专业人才的渠道还没有建立得很完善,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工作是比较难的。 找工作时,刘姣姣也想去社工行业,她分析,社工专业毕业后有几个选择:社会工作机构,如NGO或其他一些公益组织;体制内的社区工作者、公务员中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招聘的岗位;进入高校做社工教育工作也是选择之一,因为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很多人才支持学科发展。但在今年普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需求缩水,并且更倾向于招聘有香港、台湾或海外学习经历的人,而北京一些区县今年未对外招聘社区工作者岗位,或未对外地户籍学生开放。 参加公益领域的招聘会时则因为两种情况被阻。一是待遇太差,无法在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立足。二是去不了自己心仪的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更倾向于从长期或短期参与过自己活动的学生志愿者中选择,而不是毕业季投一份简历的学生。在多个渠道没有走通的情况下,刘姣姣选择了其他行业就业。 干脆去企业? 北京师范大学社工专业研究生毕业 卢湾湾(方向:私企工作) 卢湾湾本科阶段在华北电力大学读的也是社工,但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与本次采访中的所有同学一样,她在报志愿之前并不知道社工这个专业。 卢湾湾说,本科时对社工的概念认识得比较浅显,实践也不多,大一到大三期间都是零零散散的活动,大四时才到医院做过两个月服务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真正认识和参与专业的社工工作,是在研究生阶段。从研一下学期到研二,她一直在服务建筑工人的“一砖一瓦”做志愿者,本来已做好了毕业后去那里工作的准备,后来还是因为家人的反对而作罢。卢湾湾家在河南农村,家人并不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在经过卢湾湾简单解释是做慈善、做好事之后,他们不太同意,在传统观的观念里,慈善、助人还是有钱人做的事情。 对于以后的工作,卢湾湾说肯定要回到家乡的,但在一个中小城镇中,没有NGO,也没有从事社工专业工作的环境。所以有些后悔留在北京的这几年没有做社工。然而现在的工作每天在进行,要改变也不易。对于她来说,有时候就像被生活推着走,做选择也身不由己。 一起读书的同学中,留在这个行业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卢湾湾还是觉得读了这几年的社工专业很值,觉得帮助人的时候内心的满足感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只不过现在在各种诱惑之下,我选择了把家人的意见和工资放在第一位。”卢湾湾说,“也有同学谈起过不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公益慈善的大环境不好,并且存在信任危机,公众对公益的认识不清楚,对公益从业者的劳动价值不认可。” ■观点 期望学校加强社工实操 深圳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 许礼鹏 壹家亲是一家成立将近两年的社工机构,因为项目需要,今年新招聘了十多位社工专业毕业生,大都来自南方的高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各占一半。招聘是在2月份到4月份进行,难度有些大,当时项目开展需要人手,但学校不放人或者学生不能离校,所以就招聘了部分大专学生。许礼鹏说,专科的学生也很好,他们比较珍惜工作机会,一上岗就很投入地工作,也容易跟别人打交道,本科生的理论功底则更好一点,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他认为,在广州、深圳等地,学生要找对口工作不难。这边的机构所承担的一个人的成本大约在4700元左右,扣掉社保约有4000元,这几乎相当于北京社工平均水平的两倍。“我们在南京也有机构,那边每人3000元,社保包含在内,这在周边来说已经是较高的水平。”许礼鹏说。 当记者问到学生在学校所受的培养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时,许礼鹏表示,他对学校的教育抱有更多的期望,现在专业理论课程没什么缺点,但有些学校的实操不够多,学生处理公共关系,也就是跟居民、服务对象、志愿者建立关系和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这点可能是被忽略掉的。 愿意对口就业的学生数量不能满足需求 中华女子学院社工系负责人 矫杨 对于社工专业学生的流向,矫杨分析,真正特别想做社工的学生,会考虑去南方,那边待遇比较高,专业机构也比较成熟。但学院都是女孩子,有些家在北方,家里不愿意让她离开太远,就会留在北京等地就业。“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还要等几个月,所以具体的情况还没有。”矫杨说,“但今年的社区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开放给外地生源。”这是学生在北京就业的困难之一。 从整体情况分析,矫杨认为,社会对社工的需求很大,每年都有很多各地的事务所来学校招聘学生做社工。去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会员学校有300所,也就是开设社工专业的学校。“我觉得愿意选择社工岗位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应该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 (本报记者 王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