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结社革命,不仅宣告了一个庞大的第三部门的崛起,还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动了系统性变革,引致全球公民社会的到来。在全国畅谈“中国梦”的今天,正确认识非营利部门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非营利部门是一个高成长性的大型经济部门,对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控风险具有突出意义。早在上个世纪末,非营利部门研究专家萨拉蒙教授(Lester Salamon)对36个国家的跨国比较研究发现,该部门总支出高达1.3万亿美元,占这些国家GDP的5.4%,吸纳的就业人数占经济活跃人口的2.7%。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以位列全球第7。非营利部门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增长强劲。以美国为例,2000-2010年间,其市场部门的就业下降了0.6%,非营利部门的就业却增长了18%,超过全国就业增长率2.1个百分点;2010年,该部门吸纳1370万人就业,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0%,是位居零售业和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就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达805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5.5%,以社会安全阀的角色较好地抑制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结构转换过程中,发达城市地区更是逐步迈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要让服务业逐步接力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仅要大力发展银行、物流、会展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更要关注与人口集聚、人群结构等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这些现代生活性服务业,恰恰就是非营利组织(NPO)最为活跃也是贡献份额最大的领域。 非营利部门是一个民本导向、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社会领域,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外经验看,非营利部门的功能,不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不足,它是社会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支配下的主动社会供给,也是启发民智、表达民意、传达民情、实现民权、增进民生等最为直接的工具与手段,还是扩展与累积社会资本的社会投资,更是社会分割的融合者、正能量的创造者、主旋律弘扬者和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者。在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发了巨量而复杂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NPO,借助三大部门的竞争与融合,进而使社会问题得到更为及时的关注和更为系统的解决。如果我们能早些放开对NPO的限制,像呵护小微企业一样关爱NPO,像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一样出台推进措施,年年在提的“史上最难就业年”,或许就不会显得越来越难,而群众迫切需求的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供给。 非营利部门的发展,还具有非常突出的国际性指向。它不仅是公共外交的关键载体,更是体现与发挥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国际援助效率、改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特殊作用。当前,NPO特别是国际性NPO通过资金支持、服务输出、合作互动和社会网络关系等,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医疗救助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不但如此,NPO还以其民间身份、系统性关注、参与式开展和专业化效率等优势,赢得了与企业、政府部门竞争的胜利,越来越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援助项目的实际承担者。随着我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地拥有的利益日趋增加,如何破除“新殖民主义”和“资源掠夺者”等发达国家强加给我们的责难,如何在非洲改变“中国援建学校、印度援助教师”、“中国援建水电站,美国公司承包运营”等“出钱出力却为他人作嫁衣”的不利局面,确确实实地取得实效赢得赞誉,需要积极转变思维与工作举措。 勿庸置疑,我国的非营利部门发展,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面对差距,正确的态度,毫无疑问是直面与正视,加快发展,弥补不足。当前,无论财富累积效应和公民成长效应所孕育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还是决策层推动的规制解除与机构改革,都让我们相信,非营利部门的春天正在走来。 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是时候了!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郭金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