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社会创新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观点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在政府办公室喝杯咖啡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社会创新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观点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社会组织引入“世界咖啡屋”理念 搭建与政府沟通平台
在政府办公室喝杯咖啡

    世界咖啡屋的七项设计原则

    本报记者曾报道过深圳慈展会上300人参与的“世界咖啡屋”交流活动,现在,这个理念又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首届深圳慈展会上的300人圆桌共话,让公益界的人们开了眼界、大呼过瘾,也知道了“世界咖啡屋”的理念。随后,“世界咖啡屋”不仅仅停留在公益界内部的行业交流,更多人把这个形式发挥到了与政府的沟通中,也有政府组织引入了这个新颖的公益概念来促进工作。

    这些,都让“世界咖啡屋”这个舶来的理念,在中国本土化时有了新的使命。

    当你觉得递上去的文件表述欠佳,当你觉得政策法规略显苍白生硬,当你觉得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还需要更加亲密的沟通,那么不妨试试将办公室变成临时咖啡屋。

    坐下来喝杯咖啡

    5月的一天,上海艳阳高照,虹口区政府会议室被临时打扮成了一个“咖啡屋”。100余名区委领导、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和社会组织成员围坐在咖啡桌前面对面交流、讨论。每个桌要设置一名“桌长”,主办方还专门在每桌放了一个小熊玩偶,谁发言就摆在谁面前,提醒同桌人认真倾听;“桌友”们一面聆听,一面在专门的卡片上写下自己的疑惑、建议的关键词;发言完毕,“桌长”汇总卡片,再轮番上台展示刚刚讨论出来的成果。

    这已经是上海虹口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的第四次“虹口公益·世界咖啡屋”讨论会,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参与”。

    将“咖啡屋”搬进政府大楼,这种颇为新潮的方式也曾在提出之初受到传统观念的冲击。“刚开始人家不理解,会说怎么是喝咖啡啊,然后我们解释,又展示了前几期的形式和效果,政府部门的领导看了觉得其实还是很新颖的,决定试试看。”上海虹口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柳眉秀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启动了10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建立了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系列工作机制,来推动社会组织以此发展。

    刚开始投入大笔资金时,政府也怕社会组织接不住,社会组织中又以草根和初创的居多,能力比较薄弱,接住了项目又该怎么做,各方还是有顾虑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项目开始比较困难,所以在启动1000万支持资金的同时,又在中心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基地,一边培育孵化社会组织,一边向政府做推荐。”柳眉秀说。目前,虹口区已有105家社会组织申请135个公益项目。

    在此背景之下,深度的沟通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机会比较少,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尤其是草根组织了解更少,我们怎么办?总不能一直开会,那太枯燥了。”柳眉秀如是说。

    为了给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搭建平台,更好地交流,“世界咖啡屋”的理念被引入,成为了孵化实践基地中最受欢迎的项目。

    跨界合作 伙伴关系

    “世界咖啡屋”特别强调探究、聆听和发现,尊重和鼓励每个与会者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建议,进而创造共识、解决问题;它提供了平等性和轻松感,在咖啡桌上没有领导和群众之分,社会组织敢说话了,双方卸下束缚,抛弃刻板。

    “你们谁能说清楚政府和社会组织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抛出这个问题。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管理与被管理”,有人说是“上级与下级”,也有不少人明确反对。但在一个多小时讨论过后,每个人都开始认同一个新词——“伙伴关系”。

    “其实我们现在做到第五期咖啡屋活动时候,各方的沟通已经畅通多了。”柳眉秀对记者说。以前由于政府官员与社会组织之间隔着一道门,畅快淋漓地交流更是不可能,所以谁也不了解谁。“政府这边懂了做公益的人是在做什么、怎么做,公益组织知道了政府的工作方式流程,也就建立起了信任。”

    而对有意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而言,“咖啡屋”亦带来触动。凌樽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在咖啡桌上学到了企业参与社会事业的新思路,表示“这杯咖啡没白喝。”

    柳眉秀表示,现在会让更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加入进来,组成更多方的跨界。“企业当中大部分是70、80后的员工,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高,但是对于公益的了解很有限,由于他们很认可这种时尚的方式,所以在这种交流当中,他们会非常愉快地接受公益理念,再去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和文化。”

    对于这种沟通方式,上海虹口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也希望能够复制给更多的社会组织,让他们与政府官员、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更加平等顺畅。“一个是要设立明确的讨论主题,希望通过讨论达到什么目的或共识,不能盲目。另外,为了避免冷场或现场失控,每一个环节都要花心思设计。”柳眉秀分享了她的经验。

    深圳政府的咖啡香

    引入“世界咖啡屋”这个理念的不仅仅是上海,深圳政府也在尝试这个公益界的时髦方式。

    6月14日下午,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下称民管局)主办了一场以“聚智·分享·共赢”为主题的深圳行业协会沙龙。不同于以往的沙龙形式,这期沙龙采用“世界咖啡屋”的新型讨论形式,在场的参与者围绕“立法齐参与,共谋新发展”专题,对《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立法内容展开讨论,让这个原本严肃的主题讨论起来不失活泼。

    当天的沙龙现场也不例外,布置得像咖啡屋一样,22台桌子上有桌布、咖啡。参与沙龙的嘉宾9个人围坐一桌开始一轮轮探讨。民管局管理服务处处长易玉琨担任主持人,市人大、市法制办、市发改委、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民管局等十几个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及60多家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由于《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草案)》历经几年,反复数稿,所以主办方期望以这种创新方式产生的化学效应带动立法的突破。“所以我们今天喝的是立法咖啡。”易玉琨风趣地说。

    “世界咖啡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交换桌子,一轮或者几轮讨论之后,嘉宾需要换桌,继续跟不同身份、行业的人讨论。所以分议题讨论环节,采取分桌轮换的动态汇谈形式,先后对“在社会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式下如何定位行业协会职能”,“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哪些支持、扶持”,“如何自律,如何完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规范和外部监督管理”3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来自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的黄文锋对换桌讨论交流形式深有体会,他说:“‘世界咖啡屋’是一个开放空间,在这里其实是思想的交流、分享跟碰撞的空间。嘉宾们应该尽量跟不同的人做一些探讨,具体而言就是在第二轮的时候,让在座的各位分组,只有组长在原桌不用动,其他的组员任意在选另外的一桌接着探讨,如此一来,更能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本报记者 闫冰 深圳《晶报》李妍琦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朱尼特·布朗和伊萨斯·戴维在他们所著的《The World Café:Shaping Our Futures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一书中提出了世界咖啡屋可视化的具体过程。通过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的共性。咖啡屋会议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引导协作对话、分享知识并创造行动的可能性,适用于各种大小的组织。

    世界咖啡屋的环境要像咖啡屋一样布置,几个人坐在一桌开始谈论,大约持续20到45分钟。每一轮结束的时候,一个人仍然留在这个桌子上作为主持人,另外的人串到其他的桌子。桌子的主持人欢迎到这个桌子的新参与者并和他们共享此前的会议精华,新参与者叙述他们带来的会议线索,这个桌子的讨论继续进行,并随着新一轮讨论的开始得到加深。三轮或更多轮以后,整个小组集合在一起分享并探究出现的主题、领悟和学习结果,通过图表或者其他方法将整个小组的共同智慧显示给每个人,这样他们都可以思考这个房间提出的问题。到这里,会议可以结束,也可以开始新一轮的问题探究或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