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0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萤火行动”项目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式启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基于环保与扶贫助困、教育结合,开发适合环境保护公益特征的微公募项目,启动“萤火行动”,通过清洁的太阳能资源为边远山区民众送去福祉。 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环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公众募资方面迈出尝试性的第一步。 搭建民众参与环保平台 太阳能“萤火光明袋”是“萤火行动”的核心内容,价值100元。包括一盏太阳能多功能便携灯、一只环保书包、一本环保手册、100分钟环保课时培训。此灯可持续使用两年以上,解决偏远无电区民众的生活照明、山区孩子上学路途照明和灾区应急照明需求,减少普通碱性电池使用回收难度大而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为乡村培养一批环保引导员与乡村环保志愿者,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该项目在2013年8月将首批为青海可可西里的10000户游牧家庭和云、贵、川、陕等山区的10000名走读学生送去2万套“萤火光明袋”。 近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一直思考环保公益的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如何把环保与民生、教育、扶贫助困、人的健康结合。“萤火行动”是一次尝试,重在为民众搭建参与环保公益的平台。活动聘请歌手尚雯婕担任该项目的宣传大使,通过音乐和新媒体,影响更多公众参与。在项目启动至8月底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凡为萤火行动奉献爱心的公众,都有机会得到尚雯婕的邀请,出席在北京举办的3000人“尚雯婕公益音乐分享会”。 “萤火行动”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近年来尝试启动的第一个微公益项目。“其实我们一直在考虑多少钱才是公众捐款容易接受的门槛。受技术条件所限,以前便携式太阳能多功能灯成本很高,现在技术不断成熟,成本逐渐下降后,‘萤火光明袋’的价格控制在100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伟告诉记者。 另外,李伟坦承,“萤火光明袋”受到中国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项目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邮包”项目的启发——这两个都是面向公众筹款的项目,一个包裹/邮包的价格最低的都在100元。“只要能解决我们所关注群体的实际困难,项目采用何种形式并不重要。”李伟说。李伟认为“萤火光明袋”不仅仅提供物品,而是与软件的环保知识培训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这个项目的创新探索之处。” 据了解,这100元的“萤火光明袋”,基金会只收取8%的管理费,其余92%都用于服务对象。 千万无电民众渴望光明 “萤火行动”源自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青海三江源和新疆喀什地区开展的“太阳能援助工程”。近三年来,环基会为那里的24个村43所学校安装和派送价值达1800万元的集中光伏发电、独立分户式及便携式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使2万多人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 在和当地居民的接触中,基金会发现,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等偏远地区至今还有387万的无电人口。在更为广泛的山区乡村调查中发现,就读的5000万乡村学生中有近2500万属于走读生。走读学生散居在地域广阔的山区,许多小学生需要步行很长时间的山路才能到校,部分学生甚至要步行2—3小时才能到校。2012年还有打着火把上学的孩子,而更多的是打着手电筒上学。 “鉴于无电民众对光明的渴望,我们设计了‘萤火行动’,为人们参与公益提供平台。”李伟告诉记者,究竟为当地居民提供何种形式的环保产品,基金会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刚开始时,基金会为灾后玉树的一个村庄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路灯照亮了高原的夜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小香港”。然而,在最初的惊喜过去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发现,美丽的街灯只能亮在大街上,而当地居民的屋里依然黑暗一片,基金会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将光明搬到屋里面。 “萤火光明袋”中的太阳能多功能便携灯,既可以在山路上当手电筒用,也可以摆在课桌上当台灯使用,还可以挂在房间里当照明灯。只要有太阳光,便携灯便能持续发光。文创太阳能公司负责该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支撑。“一个萤火虫的光芒虽然很微弱,但如果数量多了,也会带来驱散黑暗的光明。”李伟说。在谈到对于基金会这个公众筹款项目的筹款预期时,李伟很谨慎:“没有预期,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希望能够不断地对这个项目进行完善,做到公开、透明,见人见物见成效,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考量。” (徐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