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国际 案例
   第14版:国际 案例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尽最大努力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特别报道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特别报道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国际 案例

第14版
国际 案例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访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奇
尽最大努力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人物档案:

    刘奇,中国侨联公益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2008年起,任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 本报记者 闫冰

    芦山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刘奇看到了地震消息,他立刻拿起电话拨给四川绵阳,那里有他牵挂的一群人、一个地方——北川中学。“当我听到校长说‘我们正在上课呢,毫发无损。’我的心就放下了。”刘奇接受《公益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随后大概9点钟,开始,陆续有记者前往北川中学,他们想看看5年前这所在震中新生的学校有没有经受得住考验,“那里也有长时间强烈的震感,但是一块砖都没有掉下来,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作为直接参与和实施人之一,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奇回忆起这些感到“真的很骄傲”。

    援建北川中学是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运作比较成功的公益案例。在2008年项目设立之初正赶上国际金融危机,大多数华侨的资产缩水,而国内为“汶川地震”捐款的热潮已经结束。在前期救灾资金大部分已支出,并且缺少大额捐赠机遇的情况下,基金会发起了“两个一”的捐赠活动,“我们鼓励归侨侨眷捐1元人民币,海外侨胞捐1美元。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得到73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万人次的支持和参与,筹得2亿元的捐款。”

    这两亿元,分量格外沉,因为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等捐赠的指定基金会,承载的期许和压力也格外重。刘奇坦言,这部分特殊的捐赠群体,对于款项使用、项目运作的知情权以及结果的展示等,各方面要求格外高。“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捐赠人满意。”

    北川中学有一面墙,当年捐赠1000元以上的捐赠人在墙上刻有名字,1元钱的捐赠者也有电子书记录,这也吸引了很多人回去找自己的名字。刘奇感到比较庆幸的是,目前还没有接到投诉说名字写错了。“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量,但也因为这样,捐赠人会感受到一种尊重,下次还会愿意捐钱。”

    《公益时报》:中国华侨基金会的筹款主要来源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广大归侨、侨眷的捐赠,那么怎样保证筹款的效率和资金?海外同胞的捐赠意愿和对公益的理解是不是更加成熟?

    刘奇: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侨胞不意味着款项大多来自海外,事实上许多侨胞在国内有投资或资产,人民币进账目前还是主流。侨胞捐赠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自己的家乡捐赠,回馈父母、家乡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二是在事业所在地捐赠,回馈当地对他的事业上的支持;三是奖教助学比较多。我们在筹款的过程中,都会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公益项目,有针对性地募集善款。

    海外侨胞捐款大体上经历了由非理性捐赠向理性捐赠这个过程。侨胞对在国内兴办公益事业,此前主要是报效桑梓、刻碑留名、纪念先人等目的;现在除此外,还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追求和愿望,希望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回报。当然也有一些人就是单纯地要回报社会、尽公民义务。另外,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对公开透明和项目设计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在他们捐赠之前会反复确认,把预算详细地做出来。

    这部分捐赠群体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同诸多捐赠人一样,希望所捐的钱能全部用在项目建设上,他们不仅关注项目的结果,而且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关心项目后期的运行及发展。如,雅安地震发生后就有很多爱心人士打电话给我们,询问我们有没有类似“北川中学”的项目,从他们的心情上,我们了解到,类似地震这样的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捐赠人更多地希望善款能用在灾后重建上。

    《公益时报》:中国华侨基金会一项主要业务是遵照捐赠人的意愿设立专项基金,现在基金会下设多少专项基金,在管理上有什么方法和难点吗?

    刘奇:我们基金会目前下设近30支专项基金,涉及奖教助学、文化体育、低碳环保、扶贫帮困等领域,而且还有合作的意向在接触中。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专项基金的运作是基金会整体运作中重要而高效的组成部分,这既是拓展募集自己渠道的需要,也是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来做慈善的需要。对于我们公益基金会来说,这极大地拓宽了资助和活动的领域,通过专项基金人力、智力的补充,也使基金会的工作更高效。

    问题和结果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基金成立之初愿望和热情都是好的,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我们发现基金运作的能力不一,有非常活跃的基金,筹款、项目运作和活动开展都令我们十分满意,也有在筹款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的基金。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基金会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来帮助他们运作。比如我们现在为他们募集资金提供一个平台,叫做“侨爱心365”基金,是每人每天捐一块钱的意思,哪个专项基金募集到了钱就归哪个用,我们基金会募集到的钱再根据专项基金募集到的钱按比例配套下去,进行一个补贴。再一个方法,是要和他们在一起,很多专项基金的活动我们是要冲在最前面的。三是如果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然看不到发展的话,我们认为也没必要牵扯太多时间,会果断停掉这支基金。

    《公益时报》:2008年您当选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这五年您眼中的基金会在项目、方向和发展战略等等方面,有什么成长和改变吗?

    刘奇:这五年,慈善项目从微观向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向转变,向做强做大、做活做实方向发展。像我们的“侨爱心工程”项目实施之初,着眼细节和规范上考虑的比较多,更多的工作是把好事做实、做好,刚开始我们是要求捐赠不低于20万,地方配套占很大比例,当地百姓也鼓励捐赠,这样地方的老百姓就可以起到无形的监理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侨爱心工程”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侨界唯一的基金会,我们的公益项目越来越被广大侨胞认知和接受。所以在项目的内容的设计上,更趋于多元化,不仅建“侨爱心”学校,又增加了“侨爱心卫生院”、“侨爱心水站”、“侨爱心图书室”等;不仅在硬件上有所发展,而且在软件上有所拓展,增加了珍珠班、树人班、侨爱心学校校长培训班等。珍珠班是港澳台同胞捐资办的,树人班经费来自华侨。像我们的珍珠班目前在全国有463个班,已经参加高考的有6700多名学生,上线率是100%。像校长培训班今年是第五年,这里面95%的校长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北京,但是他们从来不讲自己的个人问题,都在说校舍问题、缺少设备等等,其实他们自己很苦的。

    《公益时报》:这五年,同样是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公益领域迅速成长的五年,那么您看到的这五年快速发展背后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吗?

    刘奇:五年来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真是冰火两重天,同5年前的激情火热相比,虽然雅安地震后红十字会等组织也收到了不少捐款,但我们能从社会大众的反应和态度上看到理性和慎重的一面,捐赠人对知情权的要求更迫切,对公益机构的透明和规范的要求更强烈。如何增强大家对慈善机构的认知,提高慈善机构的公开性和规范化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这里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加大对慈善机构扶持的力度,为慈善机构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关键时候要站出来为我们慈善机构说句公道话。而我们制定政策依据也可以参照港澳台地区和国际上的惯例。二是慈善机构要做到公开,其实这个公开不难,公开募集资金、公开运作公益项目、公开善款使用的方案、公开善款支付的过程,最后公布项目的结果。比如我们建学校,会把钢筋混凝土等用料的单价公开,有很多网民就会去计算,所以不要害怕公开。三是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慈善队伍人员的素质,现在要找一个公益慈善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再一个就是制定慈善机构人员薪酬标准的相关规定。

    《公益时报》:中国华侨基金会有一个很好的资源就是各地侨联,那么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推行公益项目的?

    刘奇: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是中国侨联管理的基金会,尽管基金会全职的工作人员并不多,每年的行政管理费用占公益支出的比例也很低,但我想最大的优势还是通过侨联系统执行项目。比如我们在项目的选择上能依靠省级侨联;在项目的实施上我们能依托各级侨联;项目的跟踪服务上我们能依赖各级侨联,有做事的人却不用花钱,自然节省开支。从另一方面来说,侨联组织在地方还有一定的话语权,公事公办总比私事公办要来得更顺、更有效果。

    所以我们认为,对于社会上一些人不信任公益组织,宁可自己直接面对受助人的现象,我们想说的是如果既要追求效果又要追求效率的话,建议还是要有组织地去办,当然了,要选信得过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