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王会贤 2013年初,北京市南三环,李书文夫妇在散步时被货车撞翻的限高杆砸伤,两人都被送往医院。肇事司机一时无法筹齐治疗费用,而这对夫妇来自失独家庭,两人都是下岗职工,也无力支付。危困之时,北京的三十余位失独父母来到医院,将他们本就微薄的生活费用捐献出来,并争取到了瑞普华老年救助基金会的一万元救助款。 这些失独父母来自于一个自发组成的小群体,一个几十人的QQ群。最初他们只是在网上交流,素未谋面,后来在外界帮助下开始逐渐走出来,相互安慰,在活动或日常的互相帮助中给予对方鼓励。 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调查了解,失独家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像这样的失独父母互助群体很多,在各地以不同形式在活动,有的活动比较积极开放,有的则只限于网上聊天中的互相安慰。 网络上的失独群体 失独家庭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养老的困境,往往被忽视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失落和苦痛。因为无法面对周围的压力和满怀怜悯的眼光,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会离开原来的家,没有条件的就在外租房。“我在外边流浪了八年,对外人会说孩子出国了,不在身边。不敢跟外人诉苦,怕被当成祥林嫂。只有跟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在一起时,才会放下戒备心。”一位失独母亲这样说。另一位失独母亲张大姐,原是下乡插队的老三届,返城后住在娘家的房子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因为儿子的白血病花费很多,许多亲戚怕受拖累而少有来往。儿子去世后,“家真的没法回去了”。她搬离了原来的家,在通州租了一所小房子,靠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群里的另外一个家庭,当年夫妻支援三线建设,后来回城,儿子已经去世,儿媳留在了当地,二老抚养着小孙女,但小孙女和奶奶一直没有从阴影中走出来,孩子的生活并不快乐。另一方面,孙女的教育对老人是很大的压力,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困难。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每个失独家庭面临着种种不同的问题,在经历了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变动后,每位失独父母的故事都是一本翻不透的书,他们的肩上仿佛背负着一座大山。然而由于社会的传统观念等原因,失独家庭的父母很少走出来与外界正常交流,网络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沟通渠道之一。 在妇基会与瑞普华共同开展的失独母亲关爱项目中,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对失独家庭的抱团取暖加以引导,让他们逐步走出原来的阴影。目前已开展活动的五里店和光里小区站点,成为这个失独家庭群体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他们常常想去坐着聊天的地方。 站点的负责人李淑芳说,只有用网络的方式,他们才可以不需要真实姓名和身份,可以放松、倾诉甚或发泄,在群里抱团取暖。从他们给自己取的网名中也能看出都有很明显的自我安慰特点。但在这种抱团取暖中,大家的负面情绪也很容易互相传染,更有可能为了劝慰别人而不断揭开自己的旧伤疤,反而加深伤害。与网络沟通相比,现实中的沟通会更正面和人性化。 用爱引导爱 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最初通过与计生委沟通等各种方式对这个群体进行了解,并在慢慢地接触和活动中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在之前调查走访时有些了解,也有一些走出来的父母主动联系到服务站。 “我们的年龄差距不大,可以聊天,接近他们,首先用一种无私的亲情打动他们,然后让他们慢慢接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了解他们的诉求。”李淑芳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年龄都与这个群体相仿,其他年龄稍小的工作人员也有丰富的与老人沟通的经验。与失独家庭的沟通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只有循循善诱地引导,才能走进他们伤痕累累的内心。 在沟通中,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也了解到这个群体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有位失独父亲曾吐露,其实可以离婚后再娶,然后生儿育女,这在传统观念上可能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但我要对老伴儿负责。”这个群体中人的感情很复杂,也需要外界良性的引导。 从孤儿院或福利院领养一个孩子,重新有一个感情寄托,也是很多失独父母有过的想法,但这对他们来说并非很现实。现在孩子高额的养育成本,是大多数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的失独父母难以承受的,有爱心而能力不足。“在孤儿院有国家管着,如果我们领养了,没有抚养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一位失独父亲这样说。 “感受爱,回归生活,然后奉献爱”是服务站的思路。服务站地处丰台,还不能覆盖更大的范围,工作日时,有的失独父母会三三两两约了过来,或周末过来,也偶尔自己组织些小活动。4月20日,服务站组织出游,三十多个家庭参加。在集体出行中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大家更容易放松和交流。而当天路上突然得知的地震灾情,也让各位父母纷纷主动捐款,大家在路上即募集了三千多元善款。 自助助人 通过逐渐的沟通了解,这个群体的很多失独家庭结成了朋友,服务站也鼓励他们搭帮养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可以两个家庭请一个保姆,或者稍年轻一点的照顾更加年长的。单身的失独父母还有可能再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在妇基会和瑞普华的失独母亲关爱项目中,机构的支持对于这个群体的引导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以外界的力量促使失独家庭走出来,重回社会。在现实中,失独家庭群体南北方表现有些不同,北方的失独家庭更多的沟通是在网络上,南方则更积极开放一点。其中,武汉连心家园是失独家庭自助互助的典型代表。 连心家园的创办人李铭兰自己就是一位失独母亲,同时也是一位女性创业者。在失去儿子后,她更加关注失独家庭,希望为这些同命相连的朋友传递自己的关心和帮助。2007年,李铭兰牵头在武汉市成立了以失独家庭为目标群体的“武汉连心家园”,并且展开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失去孩子的家庭主动提供精神救援,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同时开展各项互助或服务他人的公益活动,让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生活。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7.6万个家庭、目前总数为1000万个以上家庭成为失独家庭。面对庞大的失独家庭群体,国家的政策可以提供的是基本保证,而对于这个特殊群体中存在的细腻、多样的物质精神需求,则更需要社会组织的努力。 |